张三丰教你五德养生法,健康长寿不是梦
张三丰教你五德养生法,健康长寿不是梦
张三丰是道教武当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太极拳和太极剑的创立者,在中国武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他原名张君宝,后改名为全一、字君实,号玄子,因其不修边幅又被称为“张邋遢”。关于张三丰的生卒年份存在多种说法,较为可信的是他生活在元末明初时期,活动范围从元延祐年间(1314-1320)至明永乐十五年(1417),享年约170岁。据传,他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无论寒暑只穿一件衲衣,饮食无常且能预知未来,行踪不定。他在宝鸡金台观时曾经历“阳神出游”的神秘事件,并在入明后自称“大元遗老”,时隐时现,行踪莫测。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寻访未果;永乐年间,成祖多次派人寻找也未能相见。
张三丰不仅在武术上造诣深厚,其养生之道也备受推崇。他的《武德篇》中提出了五德养生法,将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品质与五行、五脏相对应,揭示了道德修养与身体健康之间的深刻联系。
五德与五行五脏的对应关系
张三丰在《武德篇》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人生有五德,吾常以必天地之五行,人身之五经。”这句话强调了五德与五行、五脏之间的紧密联系。具体来说,五德与五行、五脏的对应关系如下:
仁德对应木和肝。正如张三丰所说:“人属木也,肝也;……无仁者,必无养育之念,其肝已绝,而木为之槁枯也。”缺乏仁德的人,肝气容易衰竭,就像枯木容易枯死一样。简单来说,人不仁,肝气衰。
义德对应金和肺。张三丰指出:“义属金也,肺也;……无义者,必无正义之思,其肺已绝,而金为之朽钝也。”没有义德的人,既不会有坚持正义公道的气魄,也不会帮助别人,必然肺气容易丧失,就像退化锈蚀的金属。简单来讲,人不义,肺气衰。
礼德对应火和心。张三丰解释道:“礼属火也,心也;……无礼者,必无光明之色,其心已绝,而火为之衰气也。”缺少礼德的人,内心必然不光明磊落,外表也无神采,缺乏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心气容易衰竭,就像要熄灭的火。简单来讲,人无礼,心气衰。
智德对应水和肾。张三丰提到:“智属水也,肾也;……无志者,必无澄清之意,其肾已绝,而水为之昏涸也。”一个没有智德的人,会生活得浑浑噩噩,既无志向,也无动力,必然肾气容易衰竭,就像浑浊干涸的河水。简单来讲,人无志,肾气衰。
信德对应土和脾。张三丰强调:“信属土也,脾也;……无信者,必无交付之情,其脾已绝,而土为之分崩也。”世间万物都缺少不了土,为什么人可以没有信德呢?一个没有信德的人,与人交往既无诚意,也不讲信用,完全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基,必然脾气容易衰竭,就像分崩离析的土地。简单地说,人无性,脾气衰。
五德养生法的具体实践
张三丰在《武德篇》中不仅阐述了五德与五行、五脏的对应关系,还进一步说明了如何通过培养五德来实现养生。他强调:“是知为仁者,必心有五德,而后有身之五精。人不觉得肝气生,意不觉得脾气平,礼不觉得心气明,智不觉得肾气灵,信不觉得脾气行。”这句话表明,只有具备健全的五种道德品质,才能拥有健康的五个经络系统。具体来说:
培养仁德可以使人肝气平盛。一个充满仁爱之心的人,能够更好地爱护自己和他人,体验养育之恩,从而保持肝气的旺盛。
培养义德可以使人肺气平和。一个坚持正义的人,能够保持内心的正直和勇气,从而维护肺气的健康。
培养礼德可以让人保持心气顺畅。一个懂得礼仪的人,内心光明磊落,外表神采奕奕,能够保持心气的畅通。
培养智德可以让人肾气灵动。一个有智慧的人,能够保持清晰的思维和坚定的意志,从而维护肾气的活力。
培养信德可以使人脾气强健。一个讲信用的人,能够建立稳固的人际关系,从而保持脾气的健康。
除了培养五德,张三丰还强调了其他养生方法的重要性。例如,他提倡通过导引吐纳来调整人体功能,开发潜能。正如名老中医董德懋所言,气功可以通过调气、积精、全神来调整人体功能,开发潜能,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此外,张三丰还强调了生活规律的重要性,认为应该遵循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
结语
张三丰的五德养生法不仅是一种养生理念,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养生不仅仅是关注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正如张三丰在《武德篇》中所说:“德包身,身包心,身为心用,心以德明。事即身,身即心,事即心生,是五德即五精,德成身成,身成精神,而后可以参赞天地之五行。”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道德修养与身体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当我们的道德品质得到提升,才能真正实现身心的和谐统一,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