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擅自调岗减薪或涉违法,专家:应与员工协商一致
企业擅自调岗减薪或涉违法,专家:应与员工协商一致
近日,关于企业未经员工同意就进行调岗减薪的现象引发了广泛热议。根据《劳动合同法》,这种做法可能会损害员工的合法权益,甚至引发法律纠纷。专家提醒,企业在处理此类问题时应遵循法律法规,尊重员工意见,否则可能导致职场关系紧张,影响工作效率和员工士气。
法律规定:调岗减薪需协商一致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这也意味着,在劳动合同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调整岗位作为合同变更的重要内容,须满足两个基本前提:1、双方协商一致;2、采取书面形式。二者缺一不可,用人单位若没有经过协商一致而单方调岗,员工有权拒绝。劳动合同应当按原约定继续履行。
即便是劳动合同中约定了“可根据需要对员工岗位进行调整”,这种约定也应当理解为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劳动合同条款具有拘束力,双方均应履行。但即便有此类约定,企业在操作岗位调整时,仍需遵守以下规则:
- 调整岗位必须具有充分的合理性,调整后的岗位与调整前的岗位应有一定的关联
- 劳动者被调岗后能胜任新的工作,如果不具备适任能力,用人单位还应当负责培训教育
- 调整前应履行必要的告知和解释义务,做到有理有据
案例分析:未经同意调岗减薪的法律后果
以王某的案例为例,2017年7月,王某进入徐州某物业公司担任部门经理,双方签订劳动合同。2022年7月1日,公司向王某送达《岗位调动通知书》,将其从项目经理岗位调至综合口主管岗位,工资待遇降低3000元。王某不同意调岗,仍在原岗位打卡上班,但指纹被删除。最终,王某申请劳动仲裁,法院判决物业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37125元和未休年休假工资3103.45元。
法院审理认为,调岗降薪属于变更劳动合同的主要内容,用人单位应就上述内容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在双方未达成一致意见,且公司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调岗降薪行为的合理性及合法性的情况下,王某被迫辞职应视为“推定解雇”,公司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企业如何合法合规进行调岗减薪
企业在进行调岗减薪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 必要性:调岗必须是企业经营所必需的
- 正当性:调岗的目的必须正当,不能有利用调岗解除劳动合同或实施侮辱、惩罚的不当目的
- 关联性:新旧岗位之间应有一定的关联性,确保劳动者能够胜任调整后的岗位
如果调岗是以规章制度为依据的,裁审机构首先会审查规章制度的有效性,即是否依法履行民主程序,其次是劳动者违纪的证据。对于不调岗只调薪的情况,裁审机构持更为谨慎严格的态度,需要用人单位充分举证其经营状况确实发生变化,且调整必须正当合理。
员工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如果员工遇到未经同意的调岗减薪,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协商解决:首先尝试与用人单位协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
- 保留证据:保存好劳动合同、调岗通知、工资条等相关证据
- 法律途径:如果协商无果,可以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者申请劳动仲裁,要求补发工资、支付经济补偿金等
- 解除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劳动者有权解除劳动合同,并要求支付经济补偿
如果用人单位因此解除劳动合同,则属于违法解除,劳动者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双倍的经济赔偿金。
总之,未经员工同意的调岗减薪不仅可能导致经济损失,还会影响企业声誉和员工关系。因此,企业在调整岗位时应充分沟通,确保合法性和合理性,避免潜在纠纷。同时,员工也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维护职场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