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一院专家教你识别大肠癌早期症状
中山一院专家教你识别大肠癌早期症状
“大肠癌的早期发现至关重要,通过简单的筛查方法,如粪便隐血试验、肛门检查指检以及肠镜检查,可以有效提高早期诊断率,从而显著改善治疗效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马晋平主任医师在一次消化道肿瘤防治科普活动中强调。
早期症状需警惕
大肠癌的早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但随着肿瘤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症状:
排便习惯改变:包括排便频率增加、便秘或腹泻,以及排便不尽感。
大便形状改变:如大便变细、扁平或带有凹槽。
大便带血:血色可能为鲜红或暗红,有时伴有黏液。
腹部不适或疼痛:包括持续或间歇性的隐痛,尤其是在排便时。
体重下降:在没有刻意减肥的情况下,体重明显减轻。
疲劳乏力:持续感到疲倦,休息后不见好转。
食欲不振:对以前喜爱的食物失去兴趣。
贫血:面色苍白,容易头晕。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大肠癌,因为它们也可能与其他健康问题有关。然而,如果出现这些症状中的任何一项或多项,建议及早就医进行评估和诊断。
简便易行的筛查方法
粪便隐血试验:这是大肠癌普查的初筛方法,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每1-2年进行一次。在做此项检查时要注意避开生理期以及痔疮出血期。
肛门指检: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检查方法,可以初步判断直肠下段是否有异常。
肠镜检查:是目前最直接、最有效的诊断工具,可以直观地观察肠道内部情况,并进行活检。有90%的大肠癌都是由直肠息肉引起的,从肠道息肉逐渐发展成恶性肿瘤大致需要10-15年的时间,所以大部分结肠癌的早期都可通过内镜检查诊断,及时发现并摘除息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最新无创筛查方法
近年来,无创筛查方法取得了重大突破。根据最新研究,基于血液游离DNA(cfDNA)的检测方法对I-III期肠癌的检测敏感性可达83.1%,而新一代多靶点检测粪便DNA的筛查工具表现更为出色,检测敏感性高达93.9%。这两种无创筛查方法的性能都已达到获批上市水准,有望在未来投入使用,变革肠癌筛查格局。
重点人群筛查建议
马晋平主任医师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粪便隐血试验,50岁以上人群遵医嘱定期进行肠镜检查。特别是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群,需要提前到40岁开始筛查。此外,对于长期结肠炎症患者,大肠癌患者的直系亲属,建议从40岁开始每年一次大便隐血检测,每5年一次肠镜检查。
专家提醒,预防胜于治疗。通过定期筛查和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果发现及时,早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