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赋能甘肃党参,从地理标志产品到亿元产业
科技创新赋能甘肃党参,从地理标志产品到亿元产业
甘肃,这片被誉为“千年药乡”的土地,孕育了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其中,党参作为甘肃道地药材之一,近年来在政策扶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然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甘肃党参产业正谋求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为引领,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地理优势与产业规模
甘肃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党参生长提供了理想条件。以文县为例,这里海拔1600~2500米的高山地带,富含有机质的砂质土壤,孕育出了品质上乘的纹党参。2008年,“文县纹党”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9年更是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成为甘肃“四大名药”之一。
据统计,文县纹党参种植面积已达10.95万亩,年产量6850多吨,产值突破3亿元。这一成绩的背后,是9.8万种植户的辛勤耕耘,党参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
政策扶持与产业链构建
在甘肃的“千年药乡”,政策的春风正为党参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以庄浪县为例,当地政府充分发挥中药材资源及地域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产业发展之路。
庄浪县通过“链企带动、集群推动、创新驱动、社农联动”的发展模式,成功吸纳带动14个乡镇1600户群众参与中药材种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产业链产值更是达到了2.3亿元左右。
在产业链构建方面,庄浪县建立了从育苗、种植到收购、初加工、储藏和销售的完整体系。例如,韩店镇的关山中药材种植加工园,不仅与南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新品种研发,还与安徽亳州、浙江嘉兴等地的制药公司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推动中药材产业由种植向产、供、储、销全链条发展。
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引擎。在甘肃,一批科研工作者正致力于将传统中药材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出更多高附加值产品。
以兰州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的殷欣为例,她带领团队聚焦药食同源研发领域,通过科技赋能推动成果转化。例如,他们运用梯度冷冻浓缩技术对中药材提取液进行高效浓缩处理,并将其与牦牛乳及生牛乳精心复配,成功研发了敦煌萃酸奶和调制乳。
在药食同源产品开发领域,殷欣团队已成功推出敦煌萃酒系列产品,共计4个品种,其中两款产品已完成产业化生产流程,累计销售额达到800万元。这些创新产品不仅丰富了党参的应用形式,也拓宽了其市场渠道。
市场机遇与挑战
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党参作为药食同源物质,市场需求持续旺盛。2023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党参等9种物质纳入药食同源物质目录,为相关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出口数据来看,党参在国际市场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21年,我国党参出口量达2056.14吨,出口金额达2387.71万美元。尽管2022年受运输成本提升等因素影响,出口量略有下降,但出口均价仍保持在12438.6美元/吨的高位。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如何保证产品质量、提升产品附加值成为甘肃党参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也是产业发展的关键。
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挑战,甘肃党参产业正谋求转型升级。一方面,加强品牌建设,提升产品附加值。例如,通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品牌目录认证,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另一方面,推动产业链延伸,开发更多高附加值产品。借鉴殷欣团队的成功经验,通过科技创新开发更多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拓展海外市场也是重要方向。党参在海外市场的良好表现表明,其健康价值正逐渐被国际消费者认可。未来,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甘肃党参有望在国际市场上占据更大份额。
展望未来,甘肃党参产业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在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的双轮驱动下,这片“千年药乡”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