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通院发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2024年)》
信通院发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2024年)》
2024年8月27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发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年)》。报告深入分析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最新态势、数字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的经济学逻辑、数字经济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实践,并提出对策建议。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对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等作出新的部署。数字经济是经济发展中创新最活跃、增长速度最快、影响最广泛的领域,对增强发展新动能、提升发展韧性、畅通发展循环具有重要作用,成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2024年,是中国信通院连续发布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的第十年。经历十年的积累研究,报告持续跟踪呈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最新进展、剖析数字经济发展的规律特点、展现数字经济发展的行业热点等,为助力数字中国建设贡献智库力量。
报告核心观点
2023年以来,我国5G、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持续取得突破,数据要素市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巩固提升,支撑了我国新质生产力的积累壮大。具体来看:
扩量方面:数字经济规模扩张稳步推进。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3.9万亿元,较上年增长3.7万亿元,增幅扩张步入相对稳定区间。
增效方面: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2.8%,较上年提升1.3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同比名义增长7.39%,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2.76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6.45%,数字经济有效支撑经济稳增长。
提质方面:数字经济融合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巩固。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比重由2012年的约3:7发展为2023年的约2:8,2023年,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的比重分别为18.7%和81.3%,数字经济的赋能作用、融合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
挖潜方面: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持续拓展深化。2023年,我国一、二、三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10.78%、25.03%和45.63%,分别较上年增长0.32、1.03和0.9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增幅首次超过第三产业。
- 区域方面:综合实力较强的地方彰显数字经济发展活力。2023年以来,经济基础较好、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充分释放,地区数字经济实现了更快、更好、更有韧性的发展。
总的来看,数字经济支撑经济稳增长遵循一定的规律。在供给端,数字经济通过扩大数字投入,促进劳动生产率及资本回报率的提升,推动经济发展“质”的跃升。在市场端,数字经济通过发挥有效市场作用,吸引市场主体充分参与竞争,推动经济发展活力的释放。在需求端,数字经济通过发挥数字投资利率弹性与数字消费收入弹性,有效扩大市场需求,推动经济发展“量”的扩张。
数字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的经济学逻辑
从供给端看:以“数字投入”推动经济内涵式增长。数字经济通过扩大数字投入,促进劳动生产率及资本回报率的提升,推动经济发展“质”的跃升。
从市场端看:以“充分竞争”激发经济发展活力。数字经济通过发挥有效市场作用,吸引市场主体充分参与竞争,推动经济发展活力的释放。
从需求端看:以“数字弹性”牵引经济外延式复苏。数字经济通过发挥数字投资利率弹性与数字消费收入弹性,有效扩大市场需求,推动经济发展“量”的扩张。
数字经济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标志。数字经济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构筑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5G、人工智能等关键数字技术创新持续取得突破,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内生动力。
数据要素价值持续释放:提供新质生产力核心要素。数据要素市场加快建设,数据要素价值持续释放,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数字经济产业创新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数字经济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加速构建:塑造新型生产关系。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加速构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对策建议
创新发展数字技术产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化建设,释放数据要素价值。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经济发展新支撑。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营造经济发展新环境。加强数字经济治理,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持续畅通市场高效循环:构建经济发展新体制。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
本报告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报告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