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灭元、战功赫赫,三位明初大将如何全身而退
北伐灭元、战功赫赫,三位明初大将如何全身而退
朱元璋手下得善终的大将中,徐达、常遇春和李文忠堪称典范。他们不仅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还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全自己,最终得以善终。
徐达:北伐灭元的功勋
徐达是朱元璋最为倚重的将领之一,他在明朝建立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在北伐灭元的战役中表现出色。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成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任命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至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推翻元朝的统治。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廷残余势力,收取山西、甘陕,大破扩廓帖木儿等,唯有岭北之战因孤军深入致败。洪武六年(1373年)后长期留守北平,训练士卒,推行屯田,修浚城防,巩固边防。累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在南京病逝,享年五十四岁。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又为他御制神道碑文,允许其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
徐达为人谨慎,善于治军,身经百战,戎马一生,为明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不朽的功勋。朱元璋倚之为“万里长城”,后世亦公认他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常遇春:勇猛与谋略并重
常遇春是朱元璋手下另一位极为重要的将领,以勇猛著称,与徐达并列为明朝开国的两大功臣。常遇春在楚汉战争中参与了多场重要战役,如攻魏之战、灭代之战、背水之战、败齐之战、潍水之战和垓下之战,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在背水之战中,他击破赵国20万军队,斩杀赵将陈馀,俘虏李左车。在潍水之战中,他诱敌深入,半渡而击,斩杀龙且,大败其20万大军。在决定天下归属的垓下之战中,常遇春作为刘邦的先锋,先败后胜,最终在战场上击败了项羽。常遇春在洪武二年病逝,享年40岁,被追封为开平王。
李文忠:忠诚与智慧的化身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是明朝开国的重要将领之一。他在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特别是在平定浙江地区的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讨伐张士诚时,李文忠的任务之一是攻占杭州,以牵制张士诚。李文忠与朱亮祖率领士兵攻克桐庐、新城、富阳,随后进攻余杭。在攻下杭州后,李文忠下令,擅入民居者死。一名士兵借了百姓的炊具,这事让李文忠知道后,李文忠为了严肃军纪,最终这名士兵被斩首。这一战,李文忠大胜,并且获得了很多有生力量,以及粮食。朱元璋也很高兴,李文忠就此进封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而且他又复姓李。在明朝建立后,李文忠也没有停止征战,他和徐达、常遇春等人,继续在北方作战,他的一生,很多的时间都在征战的路上。1370年,朱元璋大封天下,封了六公,其中之一就有曹国公李文忠,这也可见朱元璋对于自己这个外甥的器重。李文忠在洪武十六年去世,享年46岁,被追封为岐阳王。
为什么他们能善终?
这三位将领不仅在战场上英勇无畏,还在朝堂之上保持低调,避免政治斗争,最终得以善终。他们共同的特点是:
- 军事才能卓越:在关键时刻立下赫赫战功,为明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政治智慧: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们保持低调,避免卷入权力斗争
- 忠诚与谨慎:对朱元璋忠心耿耿,同时又不失谨慎,懂得进退之道
这些功臣的故事不仅是明朝历史上的佳话,更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在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忠诚,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