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晚餐5-7点吃,过晚增加患病风险
专家建议晚餐5-7点吃,过晚增加患病风险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句古语道出了与天地同呼吸的生活智慧。然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样的作息似乎已成奢望。但科学研究正逐渐揭示,遵循自然规律的饮食习惯,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晚餐时间与血糖控制
西班牙穆尔西亚大学和美国布列根和妇女医院的一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晚餐时间的重要启示。研究发现,晚餐时间与人体生物钟密切相关,过晚进食会影响褪黑素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性,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
研究选取了845名自然晚食人群参与者,年龄介于18至70岁之间。参与者被分为两组:习惯性就寝前4小时吃晚饭(早晚餐组)和习惯就寝前1小时吃晚饭(晚晚餐组)。研究团队在餐后立即及30、60、90、120分钟采了参与者的血样,测定血糖和胰岛素水平。
结果显示,与早晚餐组相比,晚晚餐组的胰岛素作用区域(AUC)减少了6.7%,而血糖区域(AUC)增加了8.3%。这意味着晚餐饮食不仅影响了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降低了其处理血糖的能力,还直接导致血糖水平的上升。
法国一项涉及10万人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发现。研究显示,与8点前吃早餐的人相比,9点后吃早餐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59%。同样,晚上9点后进食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8点前进食的人高出44%。
晚餐时间与心血管疾病
除了血糖控制,晚餐时间还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最新研究,通过对103,389名参与者的数据分析,揭示了进食时间与心脏健康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每日早餐进食时间每多推迟一小时,整体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将升高6%。与早上8点前吃第一餐相比,8-9点之间吃早饭的CVD患病风险升高7%,9点之后吃早餐的CVD患病风险升高14%。
更令人关注的是,晚餐时间对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尤为显著。研究显示,每日最后一餐的进食时间每推迟一个小时,罹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将增加8%。具体来说,与8点前结束最后一餐的相比,晚上9点之后还在进食的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前者高出28%。
科学建议:晚餐最佳时间
基于以上研究,专家建议晚餐最好在晚上5-7点之间进行。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身体的能量代谢窗口,促进健康。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晚餐时间应控制在19点之前,避免过晚进食导致血糖波动。
此外,保持12-13小时的夜间禁食时间也被证明有益于心血管健康。研究显示,与每日夜间禁食时间不足12小时的相比,禁食时间达到12-13小时的参与者,罹患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将降低20%-22%。
实用建议
- 规律饮食:尽量保持每天晚餐时间一致,避免忽早忽晚。
- 合理搭配:晚餐应选择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
- 适量进食:晚餐不宜过饱,以免影响消化和睡眠。
- 餐后活动:晚餐后可适当散步,帮助消化,但避免剧烈运动。
“食有时,睡有常”,这句古训在现代科学的印证下,显得尤为珍贵。合理安排晚餐时间,不仅是一种生活习惯的调整,更是对健康的投资。让我们从晚餐时间开始,为自己的健康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