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里过大年”数字文化节开幕,科技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紫禁城里过大年”数字文化节开幕,科技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2024年1月1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紫禁城里过大年”数字文化节在国家体育场(鸟巢)盛大开幕。这场为期一个半月的文化盛宴,以创新的数字科技手段,让观众得以穿越时空,亲身体验紫禁城里的宫廷年俗,感受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数字科技让文物“活”起来
走进“紫禁城里过大年”数字馆,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魔力的时空隧道。馆内精心打造的九组主题场景,运用全息投影和数字交互技术,将深藏在故宫博物院中的珍贵文物和历史礼俗生动呈现。
在《紫禁大观》展区,一幅长达18米的紫禁城全景图徐徐展开。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紫禁城的建筑布局和细节,仿佛站在高处俯瞰整个紫禁城。每一座宫殿、每一片瓦当都栩栩如生,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建筑智慧。
在数字《冰嬉图》展区,清代宫廷画家张为邦的名作《冰嬉图》被赋予了新的生命。通过动态数字技术,画中的冰上运动场景栩栩如生,冰面上的宫廷艺人仿佛正在表演精彩的冰上杂技,让人仿佛穿越回了乾隆年间的皇家冰嬉盛会。
互动体验:成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数字科技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也让观众从被动的观赏者变成了主动的参与者。在数字馆内,观众可以通过互动装置,亲身体验古代宫廷的年俗活动。
在“御笔书福”展区,观众可以通过数字交互技术,体验清代帝王书写福字的传统。站在感应区,观众的手势会被捕捉并转化为屏幕上的毛笔字,仿佛自己就是坐在乾清宫的皇帝,亲手为臣民赐福。这种新颖的体验方式,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书写福字这一传统习俗焕发了新的生机。
“七宵灯宴”展区则还原了清代宫廷的新年灯会盛况。通过数字投影技术,观众可以看到精美的宫灯在空中缓缓旋转,每盏灯上都绘有寓意吉祥的图案。观众还可以通过触摸屏选择自己喜欢的宫灯,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非遗手作:传统技艺的现代演绎
除了数字科技展示,文化节还特别设置了非遗手作体验区。在这里,观众可以亲手尝试各种传统技艺,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在榫卯搭建区,观众可以亲手拼装中国传统建筑的榫卯结构,体验古代工匠的智慧。在木版水印区,观众可以在师傅的指导下,亲手印制一幅精美的年画。在金石墨拓区,观众可以学习如何将碑文或器物上的文字、图案拓印在纸上,感受这项古老技艺的神奇魅力。
这些体验不仅让观众近距离接触到了传统文化,也让非遗技艺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新的传承方式。正如一位体验者所说:“通过亲手制作,我真正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更加理解了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买卖街”:把故宫带回家
文化节现场还设置了一条充满历史韵味的“买卖街”。街道两旁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和故宫出版物,从精美的宫廷饰品到创意十足的文具,从古典雅致的瓷器到趣味横生的玩偶,应有尽有。
观众不仅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故宫文创产品,还可以购买到故宫出版社的各类出版物,将这份来自紫禁城的新年祝福带回家。这条“买卖街”不仅是一个购物区,更是一个文化的传播平台,让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和了解传统文化。
一场文化与科技的盛宴
“紫禁城里过大年”数字文化节不仅是一场视觉和体验的盛宴,更是一次文化与科技的完美融合。它以创新的方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也让现代科技找到了新的应用场景。
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都海江表示,此次活动是故宫出版社践行数字融合出版的成果,是对故宫提出的“四个故宫”建设中“数字故宫”“活力故宫”的出版转化。国家体育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周斌则表示,此次活动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体育运动的力量有机结合,力求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传播优秀体育文化。
这场数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正如一位观众所说:“在这里,我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未来。科技不是传统文化的敌人,而是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的翅膀。”
随着“紫禁城里过大年”数字文化节的持续举办,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将会带来更多惊喜,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中国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