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寅初:提出“计划生育”,自己却娶了两个妻子,连生8个孩子
马寅初:提出“计划生育”,自己却娶了两个妻子,连生8个孩子
马寅初是中国著名的人口学家,他提出的“新人口论”对中国的人口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这条理论从提出到被正确公众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同时也承载着马寅初的坎坷人生之路。
1953年,新中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中国人口总计6亿多人,估计每年要增加1200万人到1300万人,增长率为20‰。这次人口普查引起了马寅初的注意,他开始研究中国人口增长的问题。
经过三年调查研究,他发现,中国人口的增长率是每年增长22‰以上,有些地方甚至达到30‰,这实在是太高了!如此发展下去,50年后,中国将有26亿人口。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
他针对中国人口增长过快的现实进行了分析,并在1957年发表的《新人口论》中提出:我国应控制人口增长,节制生育,实行计划生育。
提出这个观点时,他遭遇了很多挫折,但是并不气馁,而是继续深入调查研究,利用一切机会与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就人口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磋商、恳谈,为人口问题的提案作更充分的准备。
1957年3月2日,马寅初终于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就“控制人口”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同年7月5日,马寅初的提案全文在《人民日报》发表,这便是著名的《新人口论》。
让马寅初意想不到的是,他的良苦用心换来的却是一系列灾难。1958年年初,《光明日报》开辟专栏批判马寅初。与此同时,其他报纸也相继发表文章跟进。一时间,马寅初成为众矢之的,成了“人民公敌”,他的婚姻生活也被拿出来说事——“既然你提倡计划生育,为何自己有两个妻子,八个孩子?”
原来,马寅初曾在1917年娶了自己的第二任妻子王仲贞。在此之前,他已有原配妻子张团妹(桂君),并育有两个女儿。新妻王仲贞比马寅初小22岁,结婚时才13岁。婚后,马寅初把王仲贞带去北京安家。不久,又把张桂君从老家接来北京,从此,他们三人一直生活在一起。这种家庭形态在那个时代的中国并不少见,但在留学回来的新派学者里,还是不多见的。
不过,拿这一点说事儿,纯属不讲道理了。要知道,我国正式将一夫一妻写入《婚姻法》是在1950年5月1日,在当时,人们根本就没有一夫一妻这一概念,对于子嗣传承更是极为看重。在那样的环境下,马寅初娶了两位妻子,生下八位子女,也无可指摘。
当然,从这一件事可以看出,马寅初当时周围的环境很不好。不少人都劝他偃旗息鼓,就连马寅初的老朋友周总理也劝他暂时收一收,甚至告诉马寅初“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但是,执拗的马寅初断然拒绝。
1960年1月,马寅初辞去北京大学校长职务。时光荏苒,转眼过去了19年。1979年夏,组织上为马寅初平反。当时,马寅初已经98岁高龄,下肢瘫痪,耳朵也有点儿背。他坐在轮椅上听了为他平反的通知后,淡淡地说了一句:“20年前中国的人口并不多,现在太多了,你们不要再误事了。”
1982年5月,马寅初过完百岁生日后平静离世。
近些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松动,对马寅初的批判声再起。这些批判主要认为,马寅初的观点不够尊重人的生育权利,并且导致了后来严格的“一胎制”,是现在出现养老、劳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的始作俑者。
但是,回到当时马寅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如今,我们与马寅初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同,已经告别了人口爆炸式增长的年代,我们面对的问题是人口结构失衡,包括:快速的老龄化、严重的出生性别比失调等等。
诚然,人口问题是一个大国的沉重宿命。但今天舆论真正抱怨最多的,并非人口多少,而是养老难、养二孩难,这在中国的很多城市里都是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