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唐朝银两铸造工艺揭秘:从何家村窖藏到“杨国忠进”银铤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21:0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唐朝银两铸造工艺揭秘:从何家村窖藏到“杨国忠进”银铤

1970年,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唐代银饼震惊了考古界。这批银饼共计22件,其中4件带有錾刻铭文,详细记录了铸造部门、人员、工匠姓名、重量、时间等信息。这些银饼不仅是研究唐代银两货币的重要实物资料,也为我们揭开了唐朝银两铸造工艺的神秘面纱。

唐朝银两货币主要包括银饼、银铤和银锭三种形态。银饼呈圆形,制作规范,重量不等,铭文有的錾刻、有的墨书。京城铸造的银饼铭文一般錾刻铸造部门、人员、工匠姓名、重量、时间等;地方铸造的银饼铭文一般有地点、时间、银料来源、重量、贡纳官员及职务等内容。这些铭文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有助于了解唐朝银两货币的铸造和管理细节。

银铤主要呈长条形块状,形体较大,可分为平首或弧首直身形,以及平首束腰形。从出土数量看,以直身形为主,束腰形数量较少。银铤上面大都有铭文,多有述及年代的,为我们判断银铤的具体年代提供了方便。中国钱币博物馆收藏的“杨国忠进”银铤,重2046.3克,长31.6厘米、宽7.4厘米、厚1.14厘米,是研究唐金银铸币的珍贵资料。


银锭主要呈船形,顾名思义,外观为一艘船的形状,型制比较特殊,锭面呈中间狭两头宽的束腰状,两端由上至下呈斜面梯形状,出土极少。今考古发现和传世的唐代船形银锭多以五十两为主,一般是素面,没有铭文。

唐朝银两的铸造工艺相当精湛。银铤和银锭多为浇铸成型,表面经过锤揲处理,留下明显的锤痕。为了检验成色,银铤和银锭上还留有使用时验明成色的凿痕。以“杨国忠进”银铤为例,该银铤系浇铸而成,表面锤槌平整,略显锤痕,正背面均有因使用时验明成色留下的凿痕。这种工艺不仅保证了银两的纯度和重量,也便于流通和使用。

唐朝银两货币的兴起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密切相关。唐朝经济繁荣,商品交易频繁,白银作为贵金属货币逐渐普及。特别是在岭南等地区,白银更是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唐朝政府也逐渐认识到白银的重要性,开始将其用于赋税、赏赐、进贡和军费等方面。1970年西安隋唐宫城出土的“和市银”,重达50两,铭文显示当时政府会将各地缴纳丁税出售换取白银,进一步证明了白银在唐朝财政中的重要地位。

唐朝银两货币的铸造和管理体现了当时高度发达的金银冶炼技术和货币管理体系。银两的型制、规格和铭文制度都经过严格规范,不仅便于流通和管理,也反映了唐朝对货币制度的重视。这些珍贵的银两文物不仅是研究唐代金银铸币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唐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