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西洋眼镜与清朝宫廷:从稀世珍宝到日常用品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49:5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西洋眼镜与清朝宫廷:从稀世珍宝到日常用品

西洋眼镜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宣德年间。据《大明会典》记载,撒马儿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和天方国(今沙特阿拉伯之麦加)在明朝时期就将眼镜作为贡品进献给中国。到了明代万历年间,《东西洋考》中提到“叆叇,俗名眼镜”,并描述其“大如钱,质薄而透明,如琉璃,色如云母”,主要用于改善视力。此外,明代末期西方传教士的涌入也促进了眼镜的传播和普及。

进入清朝,西洋眼镜继续在中国传播,并逐渐成为宫廷中的常见物品。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活计档》记载,雍正帝在位13年间特制了250副登记在册的眼镜,这些眼镜镜片采用水晶、茶晶、墨晶,镜框用象牙、玳瑁,镜腿儿则用骨头和铜制成。这些眼镜有些是供个人使用,有些则是用来赏赐的。对于损坏的眼镜,节俭的雍正帝从不扔掉,而是送到造办处修补再接着用。

乾隆帝对眼镜则没有那么喜欢,他曾题诗:“古稀过十还增八,眼镜人人献百方。借物为明非善策,蝇头不见究何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翰林院和詹事府考核,乾隆帝故意以“眼镜”为题,翰林编修阮元写下:“眸瞭宁须此,重瞳不恃他”,乾隆读后非常高兴,擢为一等第一名。

尽管乾隆不喜欢眼镜,但他的后代们却无法避免使用眼镜。据内务府档案记载,1847年,道光皇帝曾花费48两银子购买了一副眼镜。1856年,咸丰皇帝下令为一副墨晶眼镜配做玳瑁边,费用为10吊钱。

随着西洋眼镜的普及,其制作工艺也在中国得到了发展。清中叶,郑复光撰写了《镜镜冷痴》,阐明眼镜的光学原理,为制镜业提供理论依据。明清时期,出现了两位著名的眼镜制造大师:孙云球和褚三山。孙云球发明了磨制镜片的牵陀车,并改良的水晶镜片眼镜有24种不同度数,能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褚三山则进一步发展了眼镜制镜技术,他的商铺所制眼镜在国内非常有名。

小小的一副眼镜,见证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承载了古代智慧。透过这些通透的镜片,我们不仅看到了皇家生活的点滴,还见证了百姓的日常,即便在爱憎中被遗忘,它依旧是历史的一部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