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生物可吸收支架:冠脉介入的新希望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37:5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生物可吸收支架:冠脉介入的新希望

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其中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更是居高不下。据统计,中国心血管病(CVD)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其中冠心病患者超1100万。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物可吸收支架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最新技术,正在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心血管病治疗的重要工具。这种新型支架不仅能在短期内支撑血管,还能在一定时间内完全降解,减少了长期并发症的风险。2024年的研究表明,生物可吸收支架在治疗冠心病尤其是复杂病变方面表现出色,为中国庞大的冠心病患者群体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未来有望大幅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01

从“金属牢笼”到“隐形守护”:生物可吸收支架的技术革新

传统的心脏支架植入手术,虽然能够有效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脏供血,但金属支架需要永久留在体内,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比如,金属支架与人体组织的相容性较差,容易引起血管内皮化延迟,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此外,金属支架的长期存在还可能限制血管的自然舒缩功能,影响患者的长期预后。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这种新型支架由高分子聚乳酸类材料制成,能够在完成血管支撑任务后,逐渐降解并最终完全被人体吸收。这一特性,使得生物可吸收支架被誉为“介入无植入”的理想选择。

02

突破技术瓶颈:从“高血栓率”到“零血栓”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研发并非一帆风顺。早期的第一代产品,虽然实现了可降解的目标,但却伴随着较高的血栓发生率。这一问题,一度让整个行业蒙上了阴影。

经过多年的持续攻关,微创医疗科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创®”)成功破解了这一难题。通过创新的“薄壁技术”和“靶向洗脱”技术,微创®研发的Firesorb®(火鹮®)生物可吸收支架,不仅将支架壁厚降至与金属支架相当的水平,还通过单面涂层设计,将药物载量降低至传统支架的四分之一。这些技术突破,使得火鹮®支架的晚期及极晚期实际血栓发生率降低至仅为0.34%,破解了“高临床血栓发生率”这一医学难题。

03

临床应用: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2024年7月30日,微创®的Firesorb®(火鹮®)生物可吸收支架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上市批准。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国在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在随后的临床应用中,火鹮®支架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据统计,其上市前临床研究FUTURE-I、II、III三期研究全部患者血栓发生率仅为0.32%,其中RCT研究的四年血栓发生率为0%。这一出色表现,不仅赢得了众多术者和患者的认可,也进一步推动了生物可吸收支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04

患者受益:从短期缓解到长期获益

对于患者而言,生物可吸收支架带来的不仅仅是短期的血管扩张效果,更重要的是长期的健康获益。由于支架最终会被完全吸收,患者无需担心金属异物长期留存体内可能引发的问题。同时,血管的自然舒缩功能得以恢复,降低了再次狭窄的风险。此外,由于血栓发生率的显著降低,患者术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时间也得以缩短,进一步提高了生活质量。

05

未来展望: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随着生物可吸收支架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在心血管介入治疗领域正从“追赶者”变成“领跑者”。以微创®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不仅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突破,还在临床应用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成果,不仅惠及国内患者,也为全球心血管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所说:“生物可吸收支架在体内3~4年内可完全降解,没有永久异物,符合‘介入无植入’的理念,尤其适用于年轻患者。”这一评价,不仅体现了专家对生物可吸收支架的认可,也预示着这项技术在未来心血管病治疗中的广阔前景。

生物可吸收支架的出现,无疑是心血管病治疗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它不仅解决了传统金属支架存在的诸多问题,还为患者带来了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选择。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生物可吸收支架将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更多心血管病患者带来福音。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