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胶囊内镜突破:肠梗阻诊断治疗迎来新希望
智能胶囊内镜突破:肠梗阻诊断治疗迎来新希望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崔大祥团队在胶囊内镜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成功开发出一种智能磁控无线供能近红外荧光胶囊内镜(NIFCE)。这一创新技术不仅提高了胃肠道疾病(如肠梗阻)的诊断准确性,还在治疗过程中显著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风险,为医疗界带来新的希望。
传统治疗的局限性
肠梗阻是一种严重的肠道疾病,常见症状包括腹痛、呕吐、腹胀和停止排气排便等。传统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如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等)和手术治疗。然而,这些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保守治疗效果有限,而手术治疗则具有较高的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
NIFCE技术的工作原理
崔大祥团队研发的新型近红外荧光胶囊内镜具有多项创新特点:
近红外荧光成像:除了拍摄常规白光图像外,该胶囊内镜还能与近红外荧光探针协同使用,特异性“点亮”病灶组织,使医生能够更清晰地区分病变和正常组织,从而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无线供能系统:解决了传统胶囊内镜能量供应不足的问题,开发出业界首台可同时对胶囊内镜进行无线供能及无线磁控的系统样机。
精确运动控制:通过体外磁控系统调控胶囊内镜在胃肠道内的运动,实现精准定位和检查。
在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
这一技术在肠梗阻治疗中展现出巨大潜力:
精准诊断:通过近红外荧光成像,可以准确识别肠梗阻的具体位置和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治疗功能:结合微针技术实现局部病变活检,结合药物储存递送模块直接将治疗药物输送到病变部位,实现精准治疗。
预防复发: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实现对原位病灶与微转移病灶的精准治疗,降低复发风险。
临床试验与未来展望
目前,崔大祥团队正在联合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医疗机构,组织开展志愿者招募工作,推进智能磁控无线供能胶囊内镜的临床试验。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为胶囊内镜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还为胶囊内镜在胃肠道疾病的治疗应用方面提供了巨大潜力。
专家表示,这一突破有望在未来几年内改变肠梗阻的治疗方式,为患者带来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选择。随着临床试验的推进和应用范围的扩大,智能磁控无线供能近红外荧光胶囊内镜有望成为消化内科和外科医生的重要工具,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