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心衰药物助力老年心衰护理新突破
新型心衰药物助力老年心衰护理新突破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表现或晚期阶段,我国目前约有1210万心衰患者,每年新增约300万人。更令人担忧的是,心衰患者预后较差,再住院率高、病死率高,五年死亡率基本等同于部分常见恶性肿瘤,甚至更为严重。然而,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型心衰药物和治疗方法的出现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新型药物治疗:突破传统疗法的局限
在药物治疗方面,最新的《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版》推荐对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患者使用“新四联”药物治疗方案。这一方案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MRA)和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抑制剂)。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的机制协同作用,显著降低HFrEF患者全因或心血管死亡和心衰住院风险。值得注意的是,指南强调在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HFrEF患者应尽早启动“新四联”药物,并在血压和心率耐受情况下,尽快滴定药物至靶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
此外,钙增敏剂左西孟旦在晚期心力衰竭治疗中也展现出独特优势。左西孟旦的活性代谢产物清除半衰期长达80小时,一次用药药效即可维持7天乃至更长时间。研究显示,对患有晚期收缩性心力衰竭的门诊患者,每2~4周静脉注射一次左西孟旦,可降低血浆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降低3个月时心力衰竭住院率。
细胞治疗:心衰治疗的新希望
在新型治疗方法方面,细胞治疗展现出令人振奋的前景。美国得克萨斯心脏研究所近期宣布了迄今最大的心力衰竭细胞治疗试验结果。该疗法针对因射血分数低导致的慢性心衰,通过提高心脏泵血能力和降低心脏病发作或中风风险而使患者受益。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接受治疗的患者,在减少心血管死亡方面效果明显。这一突破性进展为心衰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除了药物治疗和细胞治疗,机械辅助装置在心衰治疗中的应用也日益受到关注。虽然目前相关研究仍在不断推进中,但初步结果显示,这些装置在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潜在价值。
这些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的出现,为老年心衰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心衰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并坚持规律用药和定期随访。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避免过度劳累,也是控制病情的重要环节。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相信未来将有更多创新药物和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为心衰患者带来更多福音。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些新进展能够早日惠及广大患者,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