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气候变化致玉米减产,科技与保险双管齐下保丰收

创作时间:
2025-01-21 19:39:3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气候变化致玉米减产,科技与保险双管齐下保丰收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玉米种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病虫害风险增加,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不确定性。如何有效管理这些风险,保障玉米产量和品质,成为农民和农业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01

气候变化对玉米种植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玉米种植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研究表明,未来气候将更温暖、空气更干燥、二氧化碳浓度更高,这些变化综合起来会导致玉米产量下降。尽管二氧化碳增加有助于光合作用,但不足以抵消高温和干燥空气的负面影响。

以撒哈拉以南非洲为例,该地区的玉米需求预计在未来30年内增加2.3倍,主要受人口和饮食变化驱动。过去20年,该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了1700万公顷,但产量增长有限。如果继续这种趋势,可能会导致玉米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并需要进口以满足国内需求。

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表明,现有的玉米品种在未来任何地方都不理想,需要培育新的品种。未来的玉米品种需要在生长季节更长的情况下,既能长出更多叶子,又能有足够时间生长谷物。尽管如此,高温和干燥空气的负面影响仍会导致总体产量下降。

02

品种选择与改良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开发新玉米品种显得尤为重要。尼日利亚联邦政府最近推出了一种转基因玉米品种,名为TELA玉米,这是加强和促进该国玉米生产的一部分。该新品种由阿赫马杜贝洛大学农业研究所开发,具有抗秋粘虫、耐旱和产量是传统品种三倍的潜力。该项目得到了非洲农业技术基金会、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等合作伙伴的支持。

农业和食品安全国务部长阿里尤·萨比·阿卜杜拉希在阿布贾启动了该玉米,他表示政府将只做有利于公民福利、健康和安全的事情。非洲农业技术基金会董事会主席阿格雷·安巴利教授表示,TELA玉米品种将弥补该国年度玉米生产赤字,并显著提高农业生产力。该品种的抗旱和抗虫害能力展示了生物技术在解决农业挑战方面的力量。

西南大学陈新平团队的研究揭示了玉米与根际有益微生物互作的遗传调控及环境适应性机理。研究发现,玉米种子原生栖息地生态环境信息可以预测未来环境下的根系和根际微生物组装,特定的玉米遗传位点与材料来源当地的氮素水平及根际益生菌关联。这些发现为适应生态条件的作物遗传改良提供了创新思路,也为养分高效品种培育提供了靶向基因和根际微生物。

03

病虫害监测与防治

玉米南方锈病是国家一类农作物病害,在我国超过23个省份发生,其流行速度快、防治难度大,严重威胁我国玉米生产,需及时有效开展田间监测防控工作,确保秋粮生产安全。

玉米南方锈病是一种随气流远距离传播的重大流行性病害,初始菌源地为热带、亚热带玉米周年种植区,病菌夏孢子通过台风进行远距离扩散。当前,我国福建等华南地区玉米南方锈病已经显症,大量菌源可随台风北上,传播至黄淮海夏玉米种植区。玉米南方锈病夏孢子适于在高温下萌发、入侵寄主并在组织内扩展,而显症需要较低温度,台风带来大范围降雨及温度阶段性偏低,极易导致病害大面积集中显症、迅速加重危害。我国夏玉米区河南、山东、河北南部、安徽北部和江苏北部,症状一般出现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因此,在台风过后应及时采取应急防治措施。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2024年气温很可能再创新高,气象专家预测春播玉米生长后期,高温天气频繁,台风、暴雨、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将有所增加。总体来看,各气象因子变化将增加玉米病虫害的发生概率。综合病虫源基数和种植制度变化分析,预计2024年全国玉米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需重点关注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粘虫、棉铃虫、大斑病等病虫害。

加强田间管理,通过监测玉米关键生育期的病虫害发生规律,抓住防控关键节点,采用理化诱控、一喷多防和药肥同施为一体的全程综合绿色防控技术。具体措施包括:

  • 清除杂草、秸秆处理、深耕灭茬。清除田边地头杂草,切断虫源传播途径;采取秸秆综合利用、粉碎还田、深耕土壤、播前灭茬等措施压低病虫源基数病虫,严重发生地块秸秆离田处理。
  • 选用抗性品种。根据不同区域玉米主要病害种类,选用抗(耐)病品种预防土传病害、茎腐病和大小斑病;在西南等地可优先选种农业农村部审定的转基因抗虫品种。
  • 种子处理技术。根据不同区域地下害虫种类、苗期害虫,蚜虫、病害的种类和发生特点,选择适宜的种子处理剂。
  • 理化诱控技术。在鳞翅目和鞘翅目等害虫趋光性强的羽化期,使用杀虫灯诱杀;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棉铃虫、粘虫等害虫可结合性诱剂诱杀;粘虫、棉铃虫等夜蛾科害虫可结合食诱剂诱杀。
  • 释放寄生蜂。在玉米螟、桃蛀螟和草地贪夜蛾等成虫始盛期,选用当地优势蜂种(赤眼蜂、夜蛾黑卵蜂),每亩设置2-5个释放点,间隔7天分两次统一释放。
  • 全生育期的“一拌两喷”或“一拌一喷一放”绿色防控技术。一拌是指播前二次包衣拌种防控苗期病虫害,两喷分别是指5-7叶期结合病虫害发生情况施用杀虫剂和杀菌剂,在大喇叭口期或抽雄吐丝期无人机施药,防控中后期病虫害。一喷一放是指5-7叶期施药和监测基础上,在抽雄吐丝期释放赤眼蜂,防治鳞翅目害虫。
04

灌溉管理与水资源利用

气候变化导致降水模式的不确定性增加,科学灌溉技术的应用变得尤为重要。滴灌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同时,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也是应对干旱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在降水集中但分布不均的地区。

05

农业保险的作用

农业保险是玉米种植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24年1月1日起,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在全国全面实施。完全成本保险保障水平覆盖农业生产总成本,种植收入保险保障水平覆盖相关农产品种植收入,保障水平最高可达相应品种产值的80%。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补贴45%,对东部地区补贴35%。

这些保险政策为农民提供了重要的风险保障。与投保传统的物化成本保险相比,投保完全成本保险或种植收入保险的农户受灾后所获赔款大幅增加,种粮农户受益更明显。2023年,中央财政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478亿元,为1.6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5万亿元。2024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预算562亿元,同比增长18%,为在全国全面实施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提供大力支持。

06

政策与技术支持

国家在玉米种植风险管理方面提供了多项政策支持。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通知,从补贴方案、保险方案等方面对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作出具体安排。地方财政部门要加强与农业农村、保险监管等有关单位以及承保机构协同,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强化绩效导向,科学合理确定保障水平,及时足额拨付保费补贴,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提质增效,确保政策精准滴灌。

此外,国家还加大了对农业科研的投入,支持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以及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这些政策和技术支持为农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风险。

气候变化对玉米种植的影响日益显著,但通过科学的品种选择、适时的灌溉管理和病虫害监测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风险,保障玉米生产的稳定收益。同时,农业保险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也为农民提供了重要的保障。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双管齐下,才能确保我国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