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假如把《三国演义》的“脸谱化”去掉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假如把《三国演义》的“脸谱化”去掉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37407837_121165607

今天聊一个大家经常提起的问题——“脸谱化”,我们总说《三国演义》人物脸谱化是什么意思?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聊聊什么是“脸谱化”。

“脸谱”是戏曲文艺作品中必不可少的名词,唱戏的人首先要有一张脸,因为在舞台上台词和表现时间有限,往往只有一个选段的长度。想要给观众呈现一个直观的效果,最快了解一个人物的基本性格特征,就得有一个简单快速了解角色的办法,便是通过“脸谱”来解决。

比如“红脸”象征忠义,“黑脸”象征豪爽,“白脸”象征狡诈,“黄脸”象征勇猛……这是最基本的颜色特征,有时候可以把颜色叠加,比如红加黑,黄加金,有时候还可以画美一点,画丑一点。通常看着越丑的,越不是好人。常看戏的人可以一眼辨别这个角色的性格特征,可以快速入戏。

所以爱看戏的人总能看得津津有味,看不懂戏的人总是一脸懵逼,不知道谁是谁,演的是什么玩意儿。戏曲舞台的“脸谱”是必备,然而小说这种艺术形式,考虑到往往篇幅较长,作者有充足的时间去交待故事的起承转合,脸谱化的写作形式就不那么必要了。

为什么老有人说《三国演义》脸谱化呢?那是因为《三国演义》中几乎每个人物的刻板印象都很严重,这种印象是作者故意带来的。

比如曹操的“奸”,关羽的“忠”,刘备的“仁”,诸葛亮的“智”,张飞的“猛”,哪怕没看过原著的人,大多也知道这些特征,这就是脸谱化带来的效果。

脸谱化好不好?当然好,我们迅速就记住了这个人物。《三国演义》中出场的角色何止千人,不反复去看,谁能记得那么多?谁能记得,《三国演义》里,张飞第一矛刺死的人叫“邓茂”,关羽第一刀砍死的人叫“程远志”。邓茂和程远志,哪怕记住了名字,也不知道他们是干啥的,只知道他们是被有脸谱特征的关张二人杀的。

但脸谱化也有不好的地方,作为一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或多或少总有些历史原型在里面。但凡历史人物,那就是真实存在的,任何真实存在的人,都不能单纯以“好”“坏”来评价。比如评价曹操这个人,若只以《三国演义》“奸”的脸谱特征来评价他,就太片面了。“奸”只是他不好的一面,他也有好的一面,比如他不畏强权,公平公正。在“十常侍”乱政时期,他任公安局局长,设立了一向规则:不管是谁违法乱纪,都棒杀之。当时“十常侍”之一蹇硕的叔父违反宵禁的法律,他不管这人是不是皇亲国戚,一样棒杀。

另外还有争议最大的一点,关于刘备的评价,《三国演义》将他刻画成一个仁义之君,爱民如子,且讲义气,有魄力,有梦想,典型一个完美的人。以至于不少人在看完演义以后评价他其实是假仁假义,这世上不可能有这么完美的人。至于刘备真实情况是不是假仁假义,并不是《三国演义》想要表现的,作者只是想通过塑造刘备这个角色,展现一群理想主义者试图建立一个理想的政权,迈着理想的步伐,开创一个理想的盛世。你能说理想有错吗?没有。脸谱化本来就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评价人的方式,它是基于艺术创作才会有的。

多数时候,聊到《三国演义》,就有人爱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和真实人物与之比较。比如说诸葛亮历史上其实不会打仗,他没这么神之类的。脸谱化的诸葛亮,本来就是一个无敌的角色,因为无敌,才有看头。论“智”这个特征,天下无一人与之争锋。

周瑜看到他感叹“既生瑜,何生亮”,司马懿看到他“孔明真乃神人也,吾不能及”,徐庶说他是“皓月之明”,刘备说“我得孔明,如鱼得水也”……世间没有可以打败他的东西,唯独只有“天命”,作者借用司马徽诠释了这一点:“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惜哉!”最后实在没法用人间的力量打败他,只有靠五丈原的星落来让他谢幕。

因为这么神的诸葛亮,哪怕只剩一城文官,也能用“空城计”退敌,我们才会觉得他出山以后的故事好看。博望之火,白河之水,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华容道……后面都是他的戏份,看得多么令人心潮澎湃。

试想一下,若把诸葛亮的脸谱化去掉,按照《三国志》里的诸葛亮去写,有八成以上的桥段都是没有的,刘备三顾茅庐以后,直接败当阳、走夏口,最后凭借长江天堑,借助东吴的力量赶走了曹操。之后占荆州,取西川,唯一能写的就是诸葛亮团结氏族,制定法典,整修水利,兴修学堂,组织老百姓种田……再经历刘备的猇亭之败,白帝城托孤,连“安居平五路”都没有,剩下一个平定南蛮,还不能写“七擒孟获”,因为历史上没有。

真正的三国是一个十分庞杂的历史时期,完全客观去写一段历史,不脸谱化人物,就得从当时的历史现实去重现当初的状态。我们得分析猇亭之败以后,蜀国的内忧外患,经济、军事、民生各方面萧条,南方的少数民族见你不行了,开始闹腾。蜀国想要力挽狂澜,可不是单纯派兵平叛就能解决问题的。你得从各方面让自己变强,首先得平衡内部利益集团的矛盾,启用人才,改革体制,恢复生产,最根本就是把经济搞起来,有实力了别人才会真的服你。

这玩意若真按照真实情况来写,可能会把人看睡着。看小说的话,还是“七擒孟获”更过瘾,然后这一段还可以给马谡这个角色做铺垫,那句“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简直深得诸葛亮之心。

去除脸谱化,还得把刘关张的理想主义标签去掉,第一回压根就不是什么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三人也不是什么兄弟,三英战吕布没了,古城聚义也没了,谁也不会认识张飞和关羽,更加不会对赵云有什么印象。这一删,直接就把最热血的部分整没了,前面二十回都看不进去,后面还看个der。

另外,关于曹操的脸谱化,若去掉的话,可以想象,哪怕再加一百回,也写不完这本书。曹操做的事情太多了,人家平定黄巾之乱,光是青州那三十万农民起义军就够任何一股势力喝一壶的。曹操若不是恩威并施,怎能将之平定?而曹操之所以能平定北方各势力,并使其统治稳固,仅仅一个“奸雄”是解释不了的。光是北征乌杬这一段,就可以拍成一部大电影,还要加上北方匈奴的骚乱。要知道,西汉时期,霍去病六战匈奴才使其平定,曹操所经历的那些事,可不止《三国演义》里讲的那么少。他不止是“奸雄”,还是一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

个人觉得,曹操在这部书里脸谱化相对于蜀国那批人,算是少多了。这里作者已经做了很多取舍,若是完全把他刻画成一个大反派,那就完全脱离史实。罗贯中留下了主干,采用了一定的先扬后抑的方式,先把曹操刻画成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有为青年,而后逐渐将其“奸雄”的脸谱展现出来,再定型。否则后面无法凸显蜀国那帮理想主义者的光芒。

至于“孙十万”,就最惨了。《三国演义》常驻背景板,最辉煌的时候可能只有火烧赤壁前后,他最帅的时候,就是用佩剑砍断桌角,嗷一声:“再有说者,便如此案”。多数时候,东吴的价值都是为了凸显刘备、诸葛亮的脸谱特征,甚至连张辽都比他的戏份足。太惨了,东吴鼠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