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脾汤治疗失眠效果显著,现代研究证实总有效率达90%
归脾汤治疗失眠效果显著,现代研究证实总有效率达90%
失眠,这个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困扰,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从西医的角度来看,失眠可能与压力、焦虑、环境因素等有关;而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失眠往往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失和密切相关。在众多中医调理方法中,归脾汤以其独特的补气健脾、养血安神功效,成为治疗失眠的有效选择。
归脾汤:千年古方的现代价值
归脾汤最早见于宋代严用和的《济生方》(1253年),原书载云:“归脾汤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健忘怔忡。”归脾汤由白术、茯苓、黄芪、龙眼、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生姜及大枣等10味药组成,后世医家随证化裁,如明代薛立斋《校注妇人良方》于方中加当归和远志,用治妇人诸证,即为今日中医临床常用的归脾汤。
归脾汤主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而致的怔忡、健忘、惊悸、盗汗、体倦、嗜卧、失眠、少食、头昏眼花、面色萎黄,或脾虚不能摄血致血溢脉外,及妇人月经不调、崩漏带下,或心脾作痛,低烧体痛,大便不调,舌淡苔白,脉象细而无力等等症状。
科学依据:临床研究证实疗效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了归脾汤在治疗失眠方面的显著效果。研究显示,使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之匹茲堡睡眠品质量表 (以下简 称PSQI) 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率低於西药治疗组,总睡眠时间达显著延长,一小 时内入睡比例为八至九成,总有效率达九成 (p <0.05)。
名医经验:调理心脾改善睡眠
国医大师路志正在治疗失眠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认为,失眠的治疗应注重调理脾胃和肝胆,常用益气养血、疏肝和胃等方法。在路老所开73张主方处方中,用中药184味,应用频率在25次以上的由多到少依次为:生牡蛎42次,薏苡仁38次(炒苡仁36次,生苡仁2次),炒苍术37次,白芍36次(桂白芍19次,炒白芍14次,白芍3次),白术35次(炒白术31次、生白术4次),生龙骨34次,半夏33次(竹半夏24次、姜半夏7次、法半夏2次),黄连32次,茯苓32次,厚朴31次(厚朴花19次,厚朴12次),炒杏仁30次,枣仁28(炒枣仁27次、生枣仁1次),西洋参28次,五爪龙27次,太子参25次,共15味。184味药中只用一次的中药为44味,二次药20味,三次药16味,既广泛,又灵活,用药如用兵。
特点之一是注重调理脾胃,用药以调理脾胃药频次最高,如薏苡仁、炒苍术、白术、半夏、茯苓、厚朴,其次为镇静安神药,如生牡蛎、生龙骨。清心泻火药中的黄连和理气化湿药中的炒杏仁亦常选用;特点之二注意调理气血,益气药占十五味药中的后三位,益气药频次最高的为西洋参,其次为五爪龙、太子参,西洋参与太子参功效均为益气养阴,特性是补而不燥,养而不腻,而五爪龙味甘﹑微苦﹑性平,不单是补气强壮药,具祛风除湿、散瘀消肿之功,并有黄芪补气之功而无黄芪壅滞之弊。柔肝养血药中的白芍和养血安神药中的枣仁亦为常用之品;特点之三是选药精细,注意炮制,如应用白芍,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选桂白芍19次,炒白芍14次,白芍3次,应用半夏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选竹半夏24次、姜半夏7次、法半夏2次,以及白术、厚朴、薏苡仁等药炮制的应用等;特点之四是注重配伍,常用对药,如炒杏仁与炒苡仁、生牡蛎与生龙骨、苍术与白术、黄连与肉桂、茯苓与泽泻、知母与黄柏、藿梗与苏梗等;特点之五是药物内服外用相结合,应用茶饮及浴足药,提高疗效。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在使用归脾汤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使用前最好咨询中医师,确保药物的使用适合自己当前的身体状况。
- 服用时间:一般建议在睡前1-2小时服用,以便更好地发挥安神助眠的作用。
- 服用剂量: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调整,不可自行随意增减剂量。
- 饮食调理:服用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 生活方式:配合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和放松心情,以增强治疗效果。
总之,归脾汤是中医调理失眠的有效选择,但使用时需谨慎,最好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也是改善睡眠质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