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设施防洪加固,守护市民安全
城市公共设施防洪加固,守护市民安全
近期,一项旨在全面提升城市公共设施防洪能力的方案正式发布。该方案聚焦交通枢纽、供水系统、污水处理厂等关键设施,通过一系列创新措施,确保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公共设施的安全与正常运转。这一方案的出台,不仅体现了城市管理者对防洪工作的高度重视,更为市民生命财产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城市防洪形势日益严峻。据统计,我国现有657座城市,均不同程度受到江河洪水、台风暴雨、山洪泥石流等洪涝灾害的威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翟国方教授指出,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较低,包括城市防灾能力比较低、应急疏散救援空间比较少、城市韧性区域差异比较大、城市灾害应对横向联动机制比较弱和居民风险意识比较弱。
面对这一挑战,城市公共设施的防洪加固显得尤为重要。此次发布的方案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一是排水系统改造。通过优化雨水管网布局,提升泵站排水能力,确保雨水能够快速排出,减少内涝风险。例如,杭州八堡排水泵站工程建成后,排涝能力达每秒200立方米,有效提高了区域防洪排涝和水资源配置能力。
二是防洪墙建设。在易受洪水侵袭的区域,建设防洪墙是防止洪水涌入的有效手段。纽约市的东区沿海防灾(ESCR)项目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该项目从蒙哥马利街向北到E. 25街,沿曼哈顿下城海滨东侧横跨2.4英里,由防洪墙、将东河公园抬高约8英尺并在其下方设有防洪设施、防洪闸和改善内部排水基础设施组成。它将为110,000名脆弱的纽约人提供抵御风暴潮和海平面上升的保护,同时提供关键的海滨开放空间和通道改善。
三是应急预案优化。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体系,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最大限度减少损失。这包括建立实时水位监测系统,制定科学的洪水预警机制,以及明确人员撤离和物资调配方案。
四是智能化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城市防洪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对雨水管网、泵站、水库等设施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风险。
五是生态化改造。借鉴海绵城市理念,通过建设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等设施,增强城市对雨水的吸纳和缓释能力。杭州亚运村水系治理工程就是一个成功范例。该工程通过“外排、内蓄、中疏”等工程措施,并结合区域河网水位预降的非工程措施,使钱江世纪城区域达到50年一遇的排涝标准。
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提升了城市公共设施的防洪能力,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强的安全保障。以纽约市为例,自2012年飓风桑迪以来,该市为城市创建了全新级别的基础设施——海岸保护项目,以保护滨水社区免受毁灭性风暴潮和定期潮汐洪水的侵袭。这些复杂的项目是纽约市等密集城市环境中同类项目中的首批项目。将防洪设施融入纽约市的滨水区面临许多挑战。然而,这些跨代项目将确保居民安全,同时改善滨水社区的生活质量,例如升级休闲空间和增加滨水通道。
杭州则通过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打造了一批示范项目。2023年,杭州完成145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51.99平方公里区域达到建设要求。今年,海绵城市建设被纳入杭州城市更新“十大行动”重点工作,将完成不少于100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全市海绵城市建设达标面积达到城市建成区的48%。
城市公共设施防洪加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投入,完善相关法规标准;企业要积极参与防洪设施建设;市民则需提高防灾意识,配合防洪工作。只有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构建起安全、韧性的城市防洪体系,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