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进生到班级中上:一个学期如何提升孩子学习动力
从后进生到班级中上:一个学期如何提升孩子学习动力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或初中后,开始变得不那么听话,容易与大人唱反调,尤其是在学习目标设定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一位特级教师分享了"目标管理法",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这一方法如何帮助孩子提升学习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故意与家长、老师作对,而是他们不懂得如何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当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或初中阶段,不少家长都会发现孩子不再像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时那样听话,经常与大人唱反调,特别是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针对这一问题,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家长与学校、老师的配合,运用"目标管理"来引导孩子逐步实现"自我管理"。
以某班级的两位学生小明和小强为例,他们都是容易与父母对着干且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孩子。他们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拖拉,学习成绩长期处于班级中下游。班主任注意到他们的问题后,决定与家长合作,共同为孩子制定目标。
班主任首先与这两位学生进行了一对一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难点以及未来目标。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设定了长期(如考入理想高中)、中期(如学期末总成绩提升)和短期(如按时完成作业、课堂认真听讲等)的学习目标。接下来,班主任向他们说明了如何与学校配合,共同以目标引领孩子的成长。
小明的家长积极响应,他们引导孩子将大目标分解为每周、每日的小任务,例如每天至少获得5个课堂点赞,每周每科作业至少3次获得优秀等级。他们还与孩子一起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表,并将其贴在家中显眼位置,以便随时检查、监督和修正。每周五晚上,小明会向家长汇报一周的学习进展,包括完成和未完成的任务、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案。家长负责记录孩子的表现,并随时与学校沟通,及时反馈小明的进步、困难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小明的父亲还设计了一份"小明专属课堂表现评价表"。这份表格打印出来后由小明带到学校,下课后主动找老师评价当堂课的表现,然后带回家交给家长。这样,家长就能及时了解孩子的课堂表现。为了激励小明,家长还与他共同设计了一套奖励机制。每当小明完成一个小目标或取得显著进步时,都会得到相应的奖励,比如一次家庭出游、心仪的书籍或电子产品使用权等。这些奖励不仅让小明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还为他提供了持续学习的动力。
在实施过程中,小明的家长始终与班主任及其他老师保持密切沟通,遇到问题及时反馈,征求老师的建议。双方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目标管理策略。例如,当发现小明在某些科目上特别吃力时,他们会一起调整学习计划,增加辅导时间或寻求专业帮助。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小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不再拖延作业,学习态度比以前积极了许多,基本能够完成学习计划。小明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升,数学更是从原来的不及格提高到了班级中上水平。显然,小明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了增强,他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平衡学习与娱乐,自信心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不再与家长处处作对。
相比之下,小强的家长虽然也尝试与孩子一起细化目标、制定行动计划,但由于"工作忙"、"孩子不自觉"等原因,未能持续关注计划的落实,也没有像小明家长那样与老师保持及时沟通。因此,小强的目标和计划最终未能成功实施。
"目标管理法"能够有效激发孩子的成长动机,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但在运用这一方法时,家长不能当甩手掌柜,需要耐心陪伴,花时间与孩子沟通,并及时与学校老师交流反馈。只有家校紧密配合,才能帮助孩子一步步朝着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