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lepertin或成首个治疗精神分裂症认知症状的靶向药
Iclepertin或成首个治疗精神分裂症认知症状的靶向药
近日,在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精神医学学术会议上,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岳伟华教授分享了关于精神分裂症认知症状药物研发的最新进展。这一研究不仅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未来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精神分裂症认知症状:亟待解决的难题
认知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之一,几乎影响了98%的患者。这些症状通常在疾病早期出现,并贯穿疾病全程。研究显示,认知是功能结局的最强预测因素,占影响功能结局变量的20%-60%。然而,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干预手段,现有抗精神病药物对认知症状的疗效欠佳。
北大六院:精神分裂症研究的领军者
作为中国精神医学领域的权威机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在精神分裂症研究方面持续领跑。岳伟华教授,作为北大六院副院长,长期致力于精神障碍的遗传学与环境因素研究,其团队在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创新药物:突破认知症状治疗瓶颈
目前,针对精神分裂症认知症状的药物研发已取得重要进展。RL-007是一种多靶点抑制剂,可调节胆碱能、谷氨酸能和GABA-B受体。其IIa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RL-007可有效改善认知症状。
Luvadaxistat(TAK-831)是黄素酶D-氨基酸氧化酶(DAAO)的选择性抑制剂,通过减少D-丝氨酸代谢来增强NMDA受体活性。一项II期研究显示,Luvadaxistat治疗12周可显著改善认知症状。
大麻二酚(CBD)作为大麻素受体1抑制剂,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初步研究显示可能对认知症状有改善作用。目前,相关III期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
Iclepertin:首个有望获批的靶向药物
Iclepertin是GlyT1的强效选择性抑制剂,通过增加突触间隙甘氨酸浓度来增强NMDA受体信号传导。II期研究数据显示,Iclepertin在认知方面有显著改善,且总体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目前,该药物已进入III期试验阶段,有望成为首个获批专门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认知症状的药物。
未来展望:从早期干预到精准医疗
岳伟华教授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多个方向,包括对现有药物的进一步研究、早期干预和基因筛查的可行性,以及针对特定患者亚组的个性化治疗。这些研究方向不仅体现了精神分裂症治疗的未来趋势,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多康复的可能。
精神分裂症认知症状的药物研发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治疗将更加精准有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