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龙汤、橘红汤、二陈汤:中医治疗咳嗽的三大古方
小青龙汤、橘红汤、二陈汤:中医治疗咳嗽的三大古方
咳嗽是常见的呼吸道症状,中医认为咳嗽主要分为寒痰、热痰和湿痰三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咳嗽,中医古方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将重点介绍小青龙汤、橘红汤和二陈汤三种古方,帮助你告别咳嗽烦恼。
小青龙汤:寒痰咳嗽的克星
小青龙汤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方。其主要组成包括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半夏、五味子等。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功效,适用于外寒里饮证。
组成和功效
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半夏、五味子等8味药组成,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功效。主治外寒里饮证,往往是由于患者外感寒邪,素体湿气过多,或机体宿痰留饮,外寒勾动内饮,水饮上逆而引起,常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使用要点
五味子需打碎使用:五味子的辛味在仁中,不打碎则无辛散作用。用小青龙汤治哮喘必须把五味子打碎,有了辛味服20g、30g均可,且服用之后不会出现憋气甚至喘得更厉害的状况。
细辛用量可适当增加:古语云:“细辛不过钱,过钱人命悬。”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用小青龙汤时3g细辛量太小,杯水车薪,救不了“火”。在复方中,常用10g,少时也要用6g。
临床案例
曾治一例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症见咳嗽兼有哮喘、呼吸困难,经小青龙汤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橘红汤:热痰咳嗽的良方
橘红汤,又名化橘红,是广东茂名化州市的特产,具有散寒燥湿、利气消痰的功效,适用于呼吸道和消化道系统疾病。化橘红是“中国四大南药”和“十大广药”之一,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
功效与作用
化橘红具有散寒燥湿,利气消痰的功效,适用于呼吸道和消化道系统疾病。具有散寒,燥湿,利气,消痰的功效。主治风寒痰嗽,恶心,吐水,胸痛胀闷。临床实践证明,橘红对肺痨、支气管炎、长期胃痛、咳嗽痰多等有独特疗效。
使用方法
热开水泡饮:建议用80度以上的热开水冲泡,根据时间可以调节苦味,例如10秒钟的口感苦味很少,比较适合当茶喝。
配伍使用:热咳可加菊花一起泡效果会更好。干咳的情况下,还可以添加蜂蜜一起喝,起到润喉止咳的作用。
注意事项
用量:成人每次2-3片,小孩和孕妇可以减量,例如平时成人2-3片,那么她可以吃1-2片就行。
饮食禁忌:期间还需要避免辛辣上火的食物,包括烧烤、海鲜等。
二陈汤:湿痰咳嗽的基础方
二陈汤由半夏、橘红(陈皮)、茯苓、甘草组成,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功效。二陈汤用于湿痰咳嗽或呕吐,对应症状为咳嗽,痰多色白易咳,胸膈痞闷,恶心呕吐肢体倦怠,头晕心悸,舌苔白腻等。
组成和功效
二陈丸组方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二陈汤。由陈皮、半夏(制)、茯苓、甘草、生姜组成。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止咳,还可降逆和胃止呕,为君药。陈皮助半夏化痰与和胃之力,并可行气使气顺痰消,为臣药。茯苓健脾渗湿,治生痰之源,与君、陈药相配伍,标本兼治,为佐药。甘草和中益脾,调和药性,为使药。生姜降逆化饮,助半夏、陈皮行气消痰,和胃止呕,并制半夏之毒。
联合用药方案
二陈丸+参苓白术丸:用于慢性痰湿型咳嗽。
二陈丸+平胃丸:用于脾胃湿盛所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者。
二陈丸+金嗓利咽丸+氨溴索:用于痰湿内阻所致的咽部不适证。
二陈丸+复方鲜竹沥液:适用于痰热咳嗽,痰多黄黏症。
二陈丸+保和丸:适应于食积咳嗽痰多者。
二陈丸+六味地黄丸:适合慢性阻塞性肺病气阴两虚证咳喘。
二陈丸+小柴胡颗粒:适用于肝胃不和、胸胁发胀、恶心嗳气、食少吐涎,慢性胃炎患者。
二陈丸+小青龙颗粒:适用于风寒感冒后咳嗽痰多者。
临床案例
民国时期,有一位妇人,体内痰湿很重,已经到了吃不下饭的地步,而且稍微活动下就气喘吁吁,喝了三年的汤药都没能治好,最后找到了在当时颇有名气的张锡纯。张锡纯诊完脉,再看这妇人喘的厉害,当下心中就有数了,这是明显的肾虚,肾不纳气啊。于是就在化痰的方药中加了几味补肾药,妇人只喝了几剂就痊愈了。
结语
小青龙汤、橘红汤和二陈汤三种古方,分别针对寒痰、热痰和湿痰咳嗽,具有显著的疗效。但需要提醒的是,使用这些古方时应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