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魔改”经典IP:传统文化能否承受?
AI“魔改”经典IP:传统文化能否承受?
“皇上,臣妾错了!”话音刚落,甄嬛突然抽出一把突击步枪,对着皇帝就是一顿扫射。这一幕,不是出自某部新奇的穿越小说,而是AI“魔改”版《甄嬛传》中的真实场景。同样令人啼笑皆非的,还有《红楼梦》中林黛玉化身“林教头”,倒拔垂杨柳的“壮举”,以及《西游记》里孙悟空和沙僧骑着摩托车扬长而去的“现代之旅”。
这些看似荒诞的场景,正是近期在互联网上疯传的AI“魔改”经典IP的产物。AI技术的飞速发展,让普通用户也能轻松实现对经典影视作品的“魔改”。只需简单操作,就能将多个不同的影视片段进行拼接与改造,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新作品。这种新型快速创作方式虽然带来了便利,却也导致了许多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可能侵犯原著的精神内核。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这些AI“魔改”视频具有较强的娱乐性,但其潜在危害也不可小觑。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近期发布的《管理提示》明确指出,魔改视频的泛滥不仅亵渎了经典IP,也模糊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此外,恶搞与低俗化的风潮也可能损害经典文学和影视作品应有的艺术价值与教育意义。
在法律层面,AI“魔改”同样面临诸多风险。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表示,使用AI软件进行“魔改”,只要使用原来影视剧中的人物形象,使用演员的肖像,就可能涉及侵犯明星的肖像权。北京互联网法院法官也指出,未经授权,使用AI工具改编经典影视内容并在网络上传播,属于典型的侵权行为。
面对这一现象,监管部门的介入显得尤为重要。广电总局发布的《管理提示(AI魔改)》要求各相关省局督促辖区内短视频平台排查清理AI“魔改”影视剧的短视频,并严格落实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审核要求。这不仅明确了责任归属,也呼吁平台及创作者共同维护文化环境的纯净。
在享受AI技术带来的便利时,我们更应思考这些技术在改变社会形态的同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AI作为一种工具,其发展路径不能偏离伦理与法律的轨道。在追求技术进步与流量收入的同时,必须保持对经典文化的尊重与价值认知。
总的来说,在这个AI创作的新时代里,尊重经典、保护知识产权与传播健康文化应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我们希望通过更多的社会讨论与法规制定,形成健全的内容创作生态,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