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雨花台区:社区活动火爆,领导参与添温度
南京市雨花台区:社区活动火爆,领导参与添温度
近日,南京市雨花台区的社区活动持续升温,不仅吸引了众多居民积极参与,连区领导也亲自到场支持。从社区食堂到养老服务,再到托育服务,南京市雨花台区的“双托双进”模式正在全面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领导们的身影出现在活动现场,不仅体现了政府对民生工作的重视,也为社区活动增添了更多亮点。
“双托双进”:打造全龄友好社区
近年来,雨花台区实施“人口人才计划”,全面推进“双托双进”(托老、托幼,进社区、进园区),初步建立起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多元化、多层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使“一老一小”群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
78家社区站点的贴心服务
“以前社区助餐主要是配送盒饭,来订餐的老人不多,最常听到的就是‘如果有个食堂就好了’。”玻纤院社区党委副书记宦娇娇说。2024年,雨花台区试点打造社区食堂项目,玻纤院社区恰好有一处200平方米的载体,便成了全区首家试点。11月11日,“老饭桌”正式开业,如今每天有300多人次前来用餐。
走进社区助老食堂,助老设施随处可见,台阶旁设置了坡道,卫生间安装了扶手,墙面、桌角都做了软包,还有防滑地坪……“饭菜咸淡适中、味道可口、营养均衡;‘饭搭子’是熟悉的老朋友、老同事。”在这里用餐近50天后,池奶奶觉得实实在在提升了幸福感。
为了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雨花台区通过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助餐、照护等服务,也让子女们能后顾无忧地拼事业。据该区民政局副局长徐林骏介绍,目前全区有24家养老组织机构运营了78个社区站点,66个社区实现居家养老站点全覆盖,其中5个街道级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还建成了认知障碍照护服务中心。
一栋楼里的“老幼共融”
每天早上7点半吃过饭后,儿子儿媳去上班,70岁的王华便带着2岁半的孙女来到赛虹桥街道菊花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中心一楼是儿童活动区,二楼是青少年学习区,三楼是老年服务区。“孙女在一楼,有专业的托育人员照护;我在三楼和老姐妹们喝茶、聊天,带娃、娱乐两不误,美得很!”
背靠中国(南京)软件谷,菊花里社区年轻居民多,照顾“一老一小”是不少双职工家庭的现实难题。经过调研,社区“让”出400平方米办公场地,以“综合体”为概念,在这里嵌入托育托管、文化休闲、心理疏导等功能性设施和适配服务,让老和幼在同一屋檐下共享“友好”。
“我们重点围绕幼儿活动室、母婴室、儿童卫生间等刚需进行了布局调整和功能重置。”菊花里社区党委书记郭少闻介绍,这里也是全区首家社区级儿童普惠式托育点,目前共有15个托位,设有临时托、半日托、暑托班等。
一个平台的数字赋能
穿上红马甲,提上火灾探测报警器、智能人体感应器、家用可燃气体探测器等设备,赛虹桥街道长虹路社区工作人员徐文涛等人赶往徐秀英老人家,他们赶在元旦前为老人家里装上了居家智能感应设备。
“高龄独居老人的安全怎么保障?除了日常的走访,这些新安装的智能感应器能帮上大忙。”徐文涛说。2024年,长虹路社区依托“及时雨”数字社区平台构建智慧养老模块,开发了“爱心二维码”小程序,为辖区145名高龄独居老人建立电子医疗档案数据库,家庭住址、服务保障、用药需求等情况扫码即现,并同步构建志愿者与老人的“结对帮扶”机制,嵌入“一键呼救”、线上挂号问诊等智能手段,实现全方位、全时段的服务覆盖。
“滴滴滴……”2024年9月,一声警报在“及时雨”数字社区平台响起,徐文涛查看“爱心二维码”发现,独居的冯奶奶已经12小时没有红外线感知信号,也看不到外出记录。网格员赶到老人家门口,敲门无应答,电话也打不通,随即联系辖区派出所开门,发现冯奶奶摔倒在地,连忙拨打120紧急送医。经过抢救,老人脱离了危险期,目前正接受康复治疗。
通过数字手段为“一老一小”群体提供各类服务,这样的案例在雨花台区数不胜数。如邓府山社区与国网南京供电公司合作,利用“电记宁”精准研判高龄独居老人风险信息,打造“‘云照护’智慧+”养老服务品牌,2023年以来累计为独居老人安装了红外线感知设备198台。
“空巢独居老人居家安全一直备受关注,除了按照省、市要求做好探访关爱服务,我们积极尝试辅助以智能设备守护老人居家安全,2023年为近600户空巢独居老人安装了智能语音呼叫器。”徐林骏介绍,2024年底,当地确定再采购约1000台毫米波雷达产品,通过感知老人在家活动情况,及时发现老人异常状态并应急处置,预计春节前全部安装完成。
领导参与:为社区活动增添温度
在雨花台区的社区活动中,经常能看到区领导的身影。他们不仅关注社区活动的开展情况,还积极参与其中,为居民提供服务。
在区两会期间,人大代表们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各自的建议。梅山医院党委书记李泉建议完善认知障碍老人的筛查与干预体系,南奥新居社区书记吴宁杰建议在开发区增加共享单车投放,金地自在城小学执行校长范娟对教育资源优化表示肯定。这些意见和建议反映了基层群众的需求和期待,涉及医疗、交通、教育等多个民生领域。
雨花台区委书记张连春也多次深入社区调研,了解社区服务的实际需求。在一次调研中,他强调要持续深化“双托双进”模式,不断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让居民真正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创新服务:提升居民幸福感
雨花台区的社区服务不仅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更重视服务内容的创新和优化。例如,赛虹桥街道小行社区探索实施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红色合伙人”模式,将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物业服务企业、个体经营户、社会团体、志愿者五大类社会主体吸收为社区治理“红色合伙人”,健全完善“全民参与式”社区治理机制,深化“全域治理”理念,以全域联动、全域协作、全域融合铸就社区治理大格局,持续打响小“行”大爱服务品牌,促进城乡社区治理高质量发展。
在党建引领下打造小“行”大爱书记项目,引进多家公益组织及社会组织,依托社区10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队,近400名志愿者,打造6个系列服务项目,助推社区建设、服务民生发展。老年大学项目开设合唱班、朗诵班、智能手机培训课堂等,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让100余名“银发”实现“大学梦”。未成年人保护中心项目为辖区困难群体家庭孩子开展四点半课堂,缓解父母照护压力。打造“红领巾议事会”,以少先队员的独特视角为社区治理和发展建言献策,既提升了青少年的表达、沟通、参与能力,又实现了青少年的自我发展,不断优化儿童友好型社区建设。开设“非遗手工体验课”让孩子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意识。“星星的咖啡”项目,通过绘画义卖、地铁旅行、志愿服务等活动对辖区内自闭症等残疾群体给予关爱。“聆悦空间”心理服务项目将心理服务融入社区工作与居民生活之中,尤其关注弱势群体和基层社工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讲座、互动沙龙、上门走访等心理关爱活动,不定期上门为失独家庭、困境儿童提供心理关爱,提高社区居民整体幸福感。“小”老师工作室项目在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肖晓春的带领下创立,目前有60%的支部党员加入工作室中,担任义务授课人、红色宣讲员、爱心捐赠者等,老党员们走在前列、干在实处,以实际行动助力余热生辉。“跟着奶奶看奶奶”项目成立“手拉手志愿服务队”,将小行小学及辖区4家幼儿园与和怡照护的老人结合起来,以大手拉小手的方式为老人提供关爱服务,增加社区老人和少年儿童的互动。
未来展望:构建更加和谐的社区生态
随着“双托双进”模式的深入推进,南京市雨花台区的社区服务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区领导表示,将继续加大对社区服务的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创新服务模式,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优质的服务。同时,还将进一步优化社区治理结构,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南京市雨花台区的社区活动和“双托双进”模式,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区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居民的积极参与下,一个更加和谐、幸福的社区生态正在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