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饺子文化差异:从馅料到蘸料的饮食密码
两岸饺子文化差异:从馅料到蘸料的饮食密码
饺子,作为中华美食的代表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从大陆到台湾,从传统到现代,饺子的制作和食用方式都在不断演变。本文将带你走进饺子的世界,探索两岸三地的饺子文化差异。
饺子其实是个很神奇的东西,包山包海,又是主食又是菜。作者小时候没有印象家里有吃饺子,都是米饭和一桌子菜——直到春晚的出现。所以作者始终主观地认为,熬夜过年,一起包饺子吃饺子,是春晚推波助澜的,是它把北方的习俗席卷式的带遍全国。
作者在上海、深圳和台北都生活过,觉得这三个城市里最爱吃饺子的地方,居然是台北。作者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蒋介石带来了太多山东老兵,也一并带来了山东水饺。其实作者也不确定山东是否盛产水饺,只是台湾同事这样说。作者家附近的几个饺子店,一到饭点,就排队。
台湾的饺子也无非就是三种做法:煎饺、水饺和蒸饺。台湾和大陆最大的不同,是馅儿。这边最普及的馅儿居然是高丽菜猪肉。之前作者从不知高丽菜还能做水饺馅儿,作者只知道手撕包菜。台湾的高丽菜无所不在,可以看之前写的《 高丽菜,和韩国是神马关系?》
其次是韭菜猪肉,这两种馅儿是全民喜爱。此外虾仁水饺、玉米猪肉也很常见。再下来就是比较小众的了,只是断然没有芹菜猪肉和酸菜猪肉的,作者至今没在台湾见过这两种馅儿。抛开少见一点的酸菜肉,芹菜肉馅儿的饺子在大陆那么常见,很多台湾人居然都没听过。
在台湾作者吃过最特别且好吃的水饺是虱目鱼馅儿的。这个有季节限定,只有夏天,出海捕鱼是有时间限制的。鱼肉几乎是所有肉类里对心血管最友好的,所以虱目鱼馅儿的水饺很受欢迎。虱目鱼肉很清淡,也很紧实,口感很棒,唯一要小心的是很偶尔会吃到刺。
作者有一次吃到的刺恰好卡在大牙的牙缝里,牙签完全没用,要镊子才行。一番惊天动地才取出来,作者发誓不吃了。但第二年夏天,饺子店又推出虱目鱼馅儿的水饺时,作者又难耐欢喜乐颠颠的去点餐了。
台湾的饺子店和大陆的一点不同,是没有面汤,作者记得在大陆吃饺子时,可以要一碗面汤,台湾没有提供的,只能点其他的汤。而其他的要么药膳汤太多肉,要么鱼丸汤太油,要么蔬菜汤太咸,都和饺子不太搭。总之不如原汤化原食来得搭配和美味。
大陆的饺子和全世界华人区的饺子不同的地方,是大陆人习惯蘸醋,可能会加一点酱油、辣椒油、胡椒面,但蘸料里醋绝对是主唱。可台湾是蘸酱油的,甚至什么都不蘸。有些店根本没准备醋,即使有,也是白醋和微甜的乌醋居多,味道都远不如大陆的醋。山西、镇江都出好醋,这些醋的味道在台湾是找不到的。
所以有时作者在想,台湾岛是更有古风的地方,会不会古时候的人就没有把饺子和醋结合在一起,而是春晚之后,或者至少是交通和通讯非常发达之后,才有了饺子和醋的融合,而恰好这时,台湾在大陆之外?
如果你去海外华人的聚集地吃饺子,也会遇到同样的事。无论是伦敦的唐人街还是巴黎,法兰克福,纽约,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饺子店几乎都只有酱油。所以,你看到有人在找醋,就知道这哥们十之八九是大陆来的,其他地方的华人都不会找醋的,闷着头就把饺子吃完了。
饺子是非常普遍的食物,已经有超过2600年的历史了,可两岸的吃法和喜好差异还是很大。作者在台湾遇到不少同样名称的食物,可吃起来和大陆的又有大不同,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