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新研究揭示颅内动脉狭窄治疗新进展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37:4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新研究揭示颅内动脉狭窄治疗新进展

颅内动脉狭窄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脑卒中病因,特别是在中国,高达30%~50%的缺血性脑卒中由颅内动脉狭窄引起。近年来,多项重要研究为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其中焦力群教授团队、缪中荣教授和王伊龙教授团队的研究尤为引人注目。

01

焦力群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

在2024年国际卒中大会(ISC 2024)上,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焦力群教授团队展示了一项重要研究,该研究比较了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ICAS)的支架置入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团队通过荟萃分析,纳入了两项已完成的随机对照试验(SAMMPRIS和CASSISS)的个体患者数据。研究结果显示,主要结果的风险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17.5% 对 13.2%,HR 1.37,95% CI 0.961.95,P=0.08)。然而,血管内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在30天内发生卒中或死亡的风险更高(10.5% 对 4.2%,HR 2.62,95% CI 1.494.61,P=0.0005)。

亚组分析提示,白种人、高脂血症患者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在接受血管内治疗时,发生卒中或死亡的风险更高。这一发现提示,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明确不同患者群体的最佳治疗方案。

02

SAMMPRIS和CASSISS研究的最新进展

SAMMPRIS研究是早期关于颅内动脉狭窄治疗的重要研究之一,其结果显示药物治疗明显优于血管内治疗。然而,CASSISS研究的7年随访结果提供了新的见解。

CASSISS研究是一项在中国8家中心进行的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试验,纳入了380名因严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狭窄程度为70%-99%)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缺血性卒中的患者。研究结果显示,在7年随访期内,支架植入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的主要结局没有差异(HR,1.02 [95% CI,0.58-1.77];P=0.97)。

这一长期随访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药物治疗在症状性重度ICAS患者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提示血管内治疗的长期效果仍需更多研究来明确。

03

球囊扩张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新突破

在这一领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缪中荣教授和王伊龙教授团队的研究带来了突破性进展。他们的研究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JAMA》上,首次提供了血管内治疗在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阳性结果。

研究团队开展了一项开放标签、终点盲法的随机对照研究(BASIS研究),比较了球囊扩张术(BA)联合最佳药物治疗(AMM)与单纯最佳药物治疗的效果。研究纳入了501名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包括入组后30天内的任何脑卒中或死亡,或入组30天后至12个月内靶血管供血区域内缺血性脑卒中或靶血管的血运重建。

研究结果显示,BA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AMM组(4.4% vs 13.5%;HR,0.32[95%CI, 0.16-0.63];P<.001)。具体而言,BA组在30天内任何脑卒中或全因死亡率为3.2%,而AMM组为1.6%;入组30天后至1年内靶血管供血区域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0.4%和7.5%;靶血管的症状驱动性血运重建的发生率分别为1.2%和8.3%。

这一研究结果为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特别是对于那些高风险患者,球囊扩张术联合药物治疗可能带来更好的预后。

04

临床意义与未来展望

这些研究结果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焦力群教授团队的研究提示,血管内治疗在短期内可能增加风险,而缪中荣教授和王伊龙教授团队的研究则表明,球囊扩张术在特定患者群体中可能带来更好的长期效果。这些发现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多治疗选择,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

未来,随着更多高质量研究的开展,我们有望进一步明确不同治疗方式的适用人群和最佳治疗时机,从而为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