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衣:一个正在消失的中国传统育儿习俗
百家衣:一个正在消失的中国传统育儿习俗
明代万全在《万氏家传养生四要》中提到:“宜令七八十岁老人旧裙裤改小衣衫,令儿有寿。虽富贵之家,切不可新制紵丝绫罗毡绒之与小儿服,不惟生病,抑且拆福。愚意小儿满月受贺宴宾宰杀生物亦非所宜。”
在一些地区的人看来,孩子夭折是妖魔鬼怪坑害所致,却不知是因饮食卫生不周等原因引起的疾病所致,一味指望道教佛教等“神灵”的保佑。因此,他们为孩子向东家讨一块碎布,西家要一块布角——称作“讨百家布”。母亲用讨来的不同色泽和质地的碎布(“百家布”)剪成多种几何图形(多为小三角形或菱形或正方形),拼接成一件小孩适穿的衣服(外衣或抱巾),俗称“百家衣”。
穿百家衣一直是重要的育儿习俗,流行于中国多数地区。旧时汉族民间育婴,要向众邻亲友讨取零星碎布, 缝成一件“百家衣”给小孩穿上,谓能得百家之福,小孩少病少灾, 易长成人。又寓小儿贫贱,以为贫贱者易活。式样多为无领大襟,缝制各地不同。
百家衣又称为“百衲衣”。民间普遍认为小孩穿上此“百家衣”,就像佛门传递给小和尚穿的“百纳衣”一样,虽然补了又补,但能得到佛门菩萨的保佑,又可得到“百家”祖灵的护卫。这样,被民间普遍认为的妖魔鬼怪就不敢侵害年幼的孩子,从而使孩子一生顺利,长大成人。并如同佛门弟子一样,无疾无病,健康高寿。
在当代,一些地区仍旧有旧时的“百家衣”,拼奏规则,做工精细,经穿耐用,图案新颖,色彩斑斓,别致玲珑,百看不厌,着实是一种难得的民间手工艺术品。
从当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并不是绝对没有任何细菌的衣服和环境才是最有助于健康的,而是一个能够适应不同细菌群,并且能够产生健康细菌群的环境才是最有助于健康的。婴儿出生,逐渐有了抵抗力之后,需要适应更广泛的细菌群,以增强对抵抗力。穿健康老人的衣服,实际上是获得健康的细菌群,以帮助儿童健康成长。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卫生观念的转变等一系列原因,穿百家衣的习俗慢慢消失,能看到的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