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码头变身文旅打卡地,码头号子列入非遗保护
上海老码头变身文旅打卡地,码头号子列入非遗保护
上海,这座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不仅拥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还保留着许多充满历史韵味的老码头。这些码头不仅是上海重要的水上门户,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港码头号子的重要传承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访这些老码头,感受码头号子这一独特民间艺术的魅力。
上海老码头的历史变迁
上海的码头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随着上海港的不断发展,码头成为南北货物往来与交易的中心。至南宋时,上海已发展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明清时期,上海的码头更是商贾云集,成为长三角的运输中心和南北贸易枢纽。
上海的老码头各具特色,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十六铺旅游码头、秦皇岛路旅游码头、定海路旅游码头、白莲泾旅游码头和东昌路旅游码头等。这些码头见证了上海港的辉煌历史,也承载着码头工人的辛勤汗水和智慧。
码头号子: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上海港码头号子是上海港码头工人在劳动中创造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起源于码头工人的劳动实践,是码头工人在装卸货物、搬运重物时,为了统一动作、调节呼吸、减轻疲劳而创造的。
码头号子的旋律简洁有力,节奏感强,歌词多为劳动场景的描述或工人的生活感悟。它不仅是劳动的号令,也是码头工人情感的抒发。码头号子的种类繁多,包括起货号子、卸货号子、拉纤号子等,每种号子都与特定的劳动场景相匹配。
码头号子的传承人之一,76岁的杨志勇,是上海港码头号子的市级传承人。他从16岁开始就在码头工作,亲身经历了码头号子的兴衰。杨志勇回忆说:“那时候码头上都是人工装卸,号子声此起彼伏,非常热闹。现在虽然机械化程度高了,但码头号子依然是我们这代人珍贵的记忆。”
码头号子的文化价值
上海港码头号子不仅是劳动的号令,更是上海码头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记录了上海港的发展历程,反映了码头工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是研究上海近代工业史和工人运动史的重要资料。
码头号子的音乐价值也不容忽视。它融合了江南民歌的婉转和劳动号子的豪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码头号子的旋律和节奏对现代音乐创作也有一定的启发。
近年来,上海港码头号子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2007年,上海港码头号子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又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相关部门和机构组织了各种活动,如码头号子进校园、进社区等,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
老码头的新生
随着上海港的现代化发展,许多老码头已经不再承担货运功能,而是转型为旅游码头或文化休闲场所。例如,十六铺旅游码头现在主要提供黄浦江游览服务,成为游客了解上海水上风光的重要窗口;秦皇岛路旅游码头则改造成为世博园区的重要水门,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水上交通服务。
尽管功能发生了变化,但这些老码头依然保留着浓厚的历史氛围。漫步在码头边,仿佛还能听到昔日繁忙的号子声,感受到码头工人的辛勤付出。老码头和码头号子已经成为上海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醒着人们这座城市的工业文明和劳动精神。
上海的老码头和码头号子,是这座城市历史的见证,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不仅记录了上海港的发展历程,更承载着码头工人的汗水与歌声。如今,虽然码头的繁忙景象已成过去,但码头号子所蕴含的精神和文化价值,将永远镌刻在上海的城市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