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助力抗甲流药物研发:从靶点筛选到分子优化
AI助力抗甲流药物研发:从靶点筛选到分子优化
近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抗甲流药物研发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进行药物分子结构预测和优化,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知识图谱,大大提高了药物研发的效率和准确性。此外,数据分析还帮助研究人员发现了药物研发的关键影响因素,为抗甲流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这些技术的进步不仅加快了新药上市的速度,也为未来的药物研发开辟了新的道路。
AI赋能药物研发:从靶点筛选到分子优化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靶点筛选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传统方法往往依赖于实验和文献调研,耗时长且成本高。而AI技术的引入,使得这一过程得以大幅优化。南方科技大学坪山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张绪穆院士团队与华为云合作,基于盘古药物分子大模型进行抗甲流药物的研发。通过AI靶点筛选,盘古药物分子大模型为张院士团队快速筛选出多个有潜力的靶点,使原本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降低至数周,大幅降低试错成本,节省90%以上的人力和科研费用。
在分子结构预测和优化方面,AI同样展现出强大的能力。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郑明月课题组在《自然-机器智能》上发表的研究,开发了一种名为EquiScore的通用蛋白质-配体相互作用评分方法。该方法通过等变图神经网络整合物理先验知识,并使用数据增强和去冗余策略来避免模型过拟合,从而在药物虚拟筛选和先导化合物优化场景中表现出良好的泛化性能。在训练集中未见过的蛋白质上的虚拟筛选能力能够更好地反映评分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泛化性能。为了进行充分比较,科研人员选择了21种不同的评分方法作为基准。近来报道的所有方法均是基于PDBbind数据集训练得到的,而该数据集与外部测试集具有高度的“软重叠”,即很多蛋白均是在训练过程中模型已见过的。为了进一步检查这种数据泄漏是否导致性能高估,该研究将外部测试集涉及“软重叠”的数据进行去重,并对所有方法的结果进行重新评估。DEKOIS2.0测试集上的分析结果显示,EquiScore的排序能力和富集能力均位于第一位或者第二位。当只考虑训练过程中未见过的蛋白时,EquiScore在所有结果上均位于第一位。上述研究表明,在严格的测试下,EquiScore的综合排序能力超过了现有方法。此外,EquiScore对新蛋白的富集能力超过了传统评分方法和深度学习方法。
AI加速药物研发:从数年到数周
AI技术的应用不仅优化了药物研发的流程,还显著缩短了研发周期。在传统药物研发模式下,一个新药从发现到上市通常需要10-15年的时间,投入高达数十亿美元。而AI的介入,使得这一过程得以大幅缩短。以南方科技大学坪山生物医药研究院的项目为例,通过AI辅助的靶点筛选和分子优化,原本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工作被压缩至数周完成。这种效率的提升,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科研费用,还为患者带来了更快的治疗方案。
AI提升药物性能: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除了加速研发进程,AI技术还帮助研发出性能更优的药物。经验证,张绪穆院士团队研发的抗甲流药物在多个关键方面均优于现有药物:药效更长、不易产生耐药性,且副作用更低。这种突破性的进展,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选择,也为未来的药物研发树立了新的标杆。
AI技术在抗甲流药物研发中的成功应用,只是其在医药领域潜力的冰山一角。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数据的持续积累,AI将在更多疾病治疗领域展现其价值。从靶点发现到药物设计,从临床试验优化到个性化医疗,AI正在重塑整个医药行业的格局。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更多由AI驱动的创新药物问世,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革命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