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园:高周转神话破灭后的自救之路
碧桂园:高周转神话破灭后的自救之路
2017年,陈建斌以财务总监的身份加入碧桂园,亲述了他在这家中国最大房企之一的100天工作经历。彼时,中国房地产市场正经历一轮低谷后的狂飙突进,碧桂园凭借其独特的高周转模式迅速崛起,成为行业龙头。然而,这种模式也埋下了隐患,随着2018年房地产黄金时代的终结,碧桂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周转模式的辉煌与隐忧
在《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一书中,陈建斌详细描述了碧桂园的高周转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是快速开发、快速销售、快速回款。具体来说,碧桂园要求买地后5个月开盘销售,6个月现金回笼,7个月达到资金收支平衡。这种模式在市场繁荣时期带来了惊人的回报,一年投资回报率要达到50%,资金一年要周转一次。这意味着,年初投入一个亿,年底不但要收回这1个亿,还要有5000万的利润,而且必须是现金。
为了支撑这种高周转模式,碧桂园在2014年开始大规模招聘人才,包括几百名博士。杨国强,碧桂园的创始人,对人才的期望极高。他算了一笔账:假设培养出一个人才,年薪200万元,给他一个亿,能赚回2个亿,成本就收回来了;假如培养出10个、100个这样的人才呢?这种激进的人才战略在短期内确实为碧桂园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但同时也带来了高昂的人力成本。
从巅峰到低谷
2017年,碧桂园突破五千亿大关,首次位居销售排行榜第一。2020年更是达到最巅峰,销售额为7888亿元。然而,这种高速增长并未持续太久。2023年,碧桂园的销售金额腰斩,跌至销售排行榜第六名。2024年第一季度,碧桂园全口径销售金额仅为176.8亿元,同比下滑79.9%,位居第12名,首次跌出TOP10排行榜。百强房企1-3月份销售金额同比下滑47.5%,而碧桂园的跌幅远超行业跌幅,79.91%的降幅也是TOP50房企中降幅最大的。
销售的急剧下滑直接导致碧桂园的“造血”能力恶化。在销售高峰期的2018-2021年,月均销售额在610-650亿元,而2022-2023年分别跌至387亿元、181亿元,2024年第1季度更是跌至59亿元。有机构曾预计,碧桂园每个月需要达到400亿元销售额,才能具备充足的能力偿还债务利息。从目前销售数据来看,已经远远不够。
债务重组与创新自救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碧桂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危机。2023年10月10日,碧桂园因未能支付4.7亿港币的到期款项而出现债务违约,并正式启动境外债务重组。为此,碧桂园聘请了多家专业机构作为顾问,包括中国国际金融香港证券有限公司、华利安诺基(中国)有限公司、盛德律师事务所等,共同制定债务重组方案。
在债务重组过程中,碧桂园展现出了创新的财务策略。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以房抵债”的做法。2024年,碧桂园通过将上海的三处不动产转让,成功化解了423亿元的巨额债务。这种做法不仅为公司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也为其他房企提供了新的债务处理思路。
未来展望与行业启示
陈建斌在书中提到,房地产行业的兴衰与个人能力、时代助力密不可分。虽然时代变迁,但房地产行业仍对就业和上下游产业有重要影响。房地产行业直接间接带动了40%的就业,涉及上下游1000多个行业。最近10年,有1亿个家庭购买了房子。如果房地产彻底塌房,后果是无法承受的。
面对当前的困境,碧桂园正在积极调整策略。一方面,公司继续推进“保交楼”工作,截至2024年3月15日,已有272个项目纳入“白名单”,获得约17.32亿元的融资支持。另一方面,碧桂园也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如与供应商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创新的财务策略缓解短期压力。
对于整个房地产行业来说,碧桂园的案例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市场波动中,企业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探索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同时,政府和金融机构应加大对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也要注重提升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从根本上改善经营状况。
陈建斌在碧桂园的经历,不仅揭示了一家大型房企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生存之道,也反映了中国房地产行业从高速增长到理性回归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与应变能力成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