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高压电网再添新军,全球唯一掌握±1100千伏技术
中国特高压电网再添新军,全球唯一掌握±1100千伏技术
2024年7月29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甘肃—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开工。这一重大工程不仅将每年从甘肃向浙江输送超过36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更标志着中国特高压电网技术迈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全球唯一掌握±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国家,中国在电力传输领域再次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实力。
什么是特高压电网?
特高压电网堪称电力传输领域的“超级英雄”。它的工作原理是在传输相同功率的情况下,通过提高电压来降低电流,从而减少电力在电缆中传输时的热量损失,实现更高效率的长距离传输。中国将直流电压等级达到800千伏及以上、交流电压等级达到1000千伏及以上的线路定义为特高压线路。这种技术使得电力能够跨越数千公里,从能源富集地区输送到负荷中心,满足大规模用电需求。
从争议到“大国重器”
特高压电网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起初,这一技术因成本、环境影响等因素而备受争议。然而,随着中国能源资源与电力负荷需求逆向分布的矛盾日益突出,特高压电网凭借其输电容量大、距离远、效率高、损耗低、占地省等显著优势,逐渐成为解决“西电东送、北电南供”问题的关键方案。
2006年,发展特高压技术被纳入“十一五规划”,标志着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同年,中国开始建设首个特高压项目——一条640公里的交流输电线路,将北方煤炭中心山西与中部省份湖北连接起来。此后,特高压电网建设进入快车道。截至2023年底,中国已建成19条特高压交流线路和20条特高压直流线路,总长度超过4万公里,足以绕地球赤道一圈。
清洁能源的“绿色动脉”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特高压电网正成为中国清洁能源输送的“绿色动脉”。以甘肃—浙江特高压工程为例,该工程汇集新能源电源1120万千瓦,可推动甘肃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工程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促进西北地区新能源电量消纳超212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00万吨。
引领全球能源转型
中国在特高压技术领域的突破,不仅满足了国内能源需求,更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特高压技术并非中国首创,但中国通过持续创新,将这一技术推向了新的高度。目前,中国是全球唯一能够建设±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的国家,并成为特高压输电领域的国际标准制定者之一。
在跨国互联方面,中国也走在前列。国家电网已建成中俄、中蒙等10条跨国输电线路,南方电网也建成10多条跨境输电通道,与越南、老挝、缅甸电网紧密互联。此外,中国还成功将特高压技术输出到巴西,承建了两条8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为当地能源输送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
未来展望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特高压电网将继续在中国能源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预计到2025年底,中国跨省跨区输电容量将达到3.6亿千瓦,电网对电力资源的承载能力和配置能力将显著提升。同时,中国还将继续推动特高压技术的创新突破,为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贡献更多“中国方案”。
从争议到共识,从追赶到领跑,中国特高压电网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电力工业乃至整个能源领域跨越式发展的缩影。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持续拓展,特高压电网必将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