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元寺:百柱殿、双石塔,海上丝路的文化瑰宝
泉州开元寺:百柱殿、双石塔,海上丝路的文化瑰宝
泉州开元寺,这座历经1300多年沧桑的古刹,不仅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瑰宝,更是海上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泉州开元寺始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称开元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开元寺融合了多元文化精华,寺内宝箧印经塔、窣堵波式塔、大雄宝殿月台须弥座、印度教石柱等包容多种宗教文化,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曾给古城泉州带来的影响。历代都有外国僧人来居此寺。
开元寺原是一片大桑园。传说桑园里的桑树曾经开满了莲花,桑园主黄守恭遂把这片桑园施舍出来,由尊胜院匡扩大师主持修建了寺院,因之被赋予“桑莲法界”的雅称。大雄宝殿的后侧西边,仍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桑树——唐代古桑。
开元寺坐北朝南,建筑布局分为三部份,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照墙(紫云屏)、山门殿、拜亭及东西两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及其东侧檀越祠、准提寺,西翼功德堂、尊胜院、水陆寺、五观堂和弘一法师纪念馆等。
照墙(紫云屏)为山门前的一堵高大照墙,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
山门殿,也叫天王殿,始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687年),现为民国十四年(1925年)重建。
山门殿内石柱上篆刻的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是我国大理学家朱熹所撰,弘一法师(李叔同)住锡泉州时重新题写。殿堂两旁的塑像是佛教密宗经典中的密迹金刚与梵王。
跨过山门就到了拜亭,是供官民朝拜准备的地方。步出拜亭,为一片用花岗岩条石铺筑的宽敞大庭,石庭两边分列着八棵200至800岁的大榕树,树下排列着11座唐、宋、明时期不同形式的古经幢、小舍利塔,以及两只赑屃。
庭中还置立着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炉。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大雄宝殿是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因传说建殿之时有紫云盖地,所以又叫紫云大殿。大殿上方巨匾“桑莲法界”,以应桑开白莲之说。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686年),现存建筑是明崇祯十年(1637年)遗物。面宽九间,进深六间,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大雄宝殿还有“百柱殿”的雅称。全殿原计划立柱一百根,采取减柱法以增加建筑室内空间,为86根柱的“百柱殿”。
大殿中最令人赞叹的是中部两排石柱和梁架接合处的斗栱,雕刻成二十四尊飞天乐伎。其造型源自佛经所述的神鸟“迦陵频伽”(妙音鸟),形象为人身羽翅鸟腿。这些飞天手中或执管弦丝竹乐器,或捧文房四宝,既承担支撑梁架的作用,又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中国木构建筑所罕见。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始建于1019年(宋代),现存戒坛系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修。戒坛是古代佛教僧侣受戒的场所。官方为加强对佛教僧团的管理,严格推行受戒制度,同时限制戒坛的设立数量。10世纪后只有一定级别的行政区域才能设立戒坛。全国佛教寺庙唯有北京戒台寺、杭州昭庆寺和泉州开元寺尚保留着古戒坛的建筑规制。
戒坛之后是有“百宝楼”之称的藏经阁。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僧录(佛教僧官)刘鉴义建。民国十四年(1925年)圆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结构的二层楼阁。内藏有宋元明版纸本经书,贝叶经、金刚经、血经等珍贵经书,佐证了开元寺的悠久历史。
寺之东翼的檀樾祠,奉祀捐地建寺的唐朝黄守恭。
西翼毗连藏经阁的建筑是功德堂,民国十四年(1925年)建,供奉开元寺的创建者匡护大师和历代祖师。
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东西石塔,为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代表了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是泉州人的骄傲,也印证了古泉州强大综合实力,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东塔名“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初为木塔。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易为砖塔;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年),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花岗岩石塔,通高48.27米。
东塔分5层,应佛教5乘(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之说。每层的门龛两旁有武士、天王、金刚、罗汉等浮雕像16尊,共80尊,塔顶有刹。
西为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917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自此两塔屹立于苍穹之下已历700余年。
西塔通高44.06米,其造型和工艺作法与东塔相同,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
西塔塔身外壁的80尊石刻造像内容为佛教人物,代表佛教所弘扬的众生佛性平等理念。值得一提的是西塔第四层雕刻有印度佛教男性观音菩萨、腰系《孔雀王咒》经书的猴行者,也称为“悟空执刀驱邪恶”,体现出与外来宗教文化的交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