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PET/CT助力早筛,多学科协作提升治疗效果
全身PET/CT助力早筛,多学科协作提升治疗效果
腹膜后肿瘤是一种罕见但极具挑战性的疾病,其隐匿的位置和复杂的解剖结构使得早期发现极为困难。这类肿瘤可能起源于腹膜后的脂肪、肌肉、神经和血管等多种组织,且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即使出现轻微的腹部胀大或腰部不适,也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症状而被忽视。据统计,腹膜后肿瘤的发病率仅占所有恶性肿瘤的不到1%,这导致了公众乃至部分医生对其认识不足,进一步增加了早期识别的难度。
幸运的是,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专家经验的积累,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应对这一难题。江苏省人民医院骨肿瘤科主任医师马益民教授,作为该领域的权威专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指导。
马益民教授指出,虽然腹膜后肿瘤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但还是有一些值得警惕的信号。例如,不明原因的腹胀、腰部不适,以及尿频、尿急等症状,都可能是肿瘤生长的征兆。他特别强调,一旦发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
在筛查技术方面,全身PET/CT检查被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工具。这种检查方法结合了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优势,能够同时提供精细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生化功能信息。通过一次显像检查,医生可以全面评估病情,发现所有潜在的病灶,从而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以42岁的李先生为例,他因持续咳嗽咳痰就诊,胸部CT平扫提示右侧肺门及下叶占位,但通过全身PET/CT检查,医生不仅发现了右肺肿块,还意外发现了左侧睾丸的病变及多处转移淋巴结。这一发现为后续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关键信息,最终通过多学科协作,李先生接受了左侧睾丸根治性切除手术,并正在接受化疗。
在治疗方面,多学科协作的模式被证明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马益民教授强调,腹膜后肿瘤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肿瘤的类型、位置、大小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通过不同专业医生的紧密合作,可以为患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对于普通人群来说,定期进行专业检查是预防和早期发现腹膜后肿瘤的重要手段。专家建议,在年度体检中增加腹膜后B超或低剂量CT平扫,特别是对于有家族癌症史、年龄较大或免疫系统较弱的高危人群,定期筛查尤为重要。
尽管腹膜后肿瘤的早期发现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提高警惕、关注身体变化、利用先进的筛查技术和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模式,我们完全有可能及早发现并有效治疗这种疾病。江苏省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正在积极推动腹膜后肿瘤的早筛、早诊、早治体系的建立,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