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马鸣村:白天务农晚上登台,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00:5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马鸣村:白天务农晚上登台,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

马鸣村,一个因乾隆皇帝而得名的江南古村,承载着数百年的文化记忆。据传,乾隆下江南时途经此地,在一座名为“轿马桥”的桥上,他的坐骑对着河对岸叫了三声。循声望去,乾隆发现了一座老庙,并题写了“马鸣老庙”四字牌匾,从此,这个村落便有了一个诗意的名字——马鸣村。

马鸣村的历史可追溯至乾隆年间,如今的马鸣村,是省级历史文化重点村,也是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最美村镇。走进马鸣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慢悠悠的年代。马鸣老街上,茶馆、肉铺、杂货店、理发店等老店铺一应俱全,几十年如一日地维持着最初的简单质朴。村民们依旧过着简单的生活,在老街赶集、喝茶、吃面、闲聊、打牌,老街外的喧嚣在这里不值一提。

01

对台戏:百年文化的传承

在马鸣村众多文化瑰宝中,对台戏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这一传统民俗活动,自清代延续至今,每年清明前后举办,持续三天,吸引了众多观众。对台戏,顾名思义,就是在两个戏台上同时演出,形成对唱、对演的场面。这种独特的表演形式,不仅展现了戏曲艺术的魅力,更凝聚了村民们的文化认同感。

对台戏的戏台,就坐落在马鸣老街的中心位置。戏台古色古香,雕梁画栋,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戏台对面,是熙熙攘攘的人群,男女老少围坐在一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戏台上,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戏服,唱念做打,一招一式都透露着专业的功底。戏台下,观众们或站或坐,有的甚至搬来了自家的板凳,早早地占据了有利位置。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老人们则悠闲地品着茶,聊着天,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悠闲时光。

对台戏的剧目多为传统戏曲,如越剧、京剧、昆曲等,内容多为忠孝节义、才子佳人等经典故事。这些剧目不仅娱乐了村民,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台戏的演出阵容也十分强大,既有当地的民间艺人,也有从外地请来的专业演员。他们白天是“泥腿子”,晚上是“艺术家”,在舞台上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

02

高杆船技:水乡的独特魅力

除了对台戏,马鸣村还有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杆船技。这项惊险刺激的表演,充分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高杆船技,顾名思义,就是在船上竖起一根高高的竹竿,表演者在竹竿上进行各种惊险的动作。这项技艺不仅需要表演者有极强的平衡能力和柔韧性,还需要有胆量和勇气。

高杆船技的表演通常在河面上进行,船在水中缓缓前行,竹竿在船头高高竖起,表演者在竹竿上做出各种惊险的动作,如倒立、翻跟头、甚至在竹竿上跳舞。观众们在岸边观看,时而屏息凝神,时而掌声雷动。高杆船技不仅是一项表演艺术,更是一种勇敢和智慧的体现。它凝聚了马鸣村人对水的敬畏和征服,展现了江南水乡人独特的生存智慧。

03

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近年来,马鸣村通过深度挖掘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成功地将一个传统农业村落转变为远近闻名的文旅融合网红村。村民们不仅保留了老街的原貌,还修缮了百年老街,引入了多样化的休闲旅游项目,如儿童乐园、篝火晚会等,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乡村旅游体验体系。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如今的马鸣村,白天是“泥腿子”,晚上是“艺术家”,村民们白天在田间劳作,晚上则登上戏台,成为戏曲演员。这种独特的文化生活,不仅增强了村民们的文明底蕴,也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新动力。马鸣村的成功,证明了文化传承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开创。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马鸣村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续写着属于自己的新时代篇章。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