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的36个重要性】沟通改善亲子关系
【沟通的36个重要性】沟通改善亲子关系
在现代社会,家庭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每个家庭成员的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尤其是亲子关系,如何提升亲子沟通效果,改善家庭关系,成为许多父母和孩子共同关心的问题。
沟通是构建和谐家庭的桥梁
在家庭中,沟通是连接父母与孩子心灵的桥梁。作为亲子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沟通不仅传递信息,更承载着情感和价值观。良好的沟通能够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不良的沟通则可能导致误解和隔阂。
有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年有10万名青少年死于自杀,也就是说,平均每天有200多个孩子选择离开这个世界。这个数字让人无比痛心,也不禁让人发问:孩子们到底怎么了?
是现在的孩子真的太脆弱了?还是父母根本不了解孩子,结果让误会越来越深,孩子只能以死反抗?
其实,孩子种种冲动行为的背后,都有着值得被看见、被重视的原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沟通问题。
亲子沟通,是众多家庭都面临的一道难题。找不到合适的时机或场合好好沟通,没说几句双方便“剑拔弩张”,最后又是闹得不欢而散,这样的沟通根本无法起到维护家庭和谐氛围的作用。本来应该是其乐融融的亲子关系,却成了一潭死水,相互之间仅有的对话,都好像是例行公事般的客套寒暄,根本没有深度交心的沟通。
长期浸泡在这样的语言暴力和冷暴力之下的孩子,内在很容易会有一种不可名状的空虚感。家庭本该是孩子心灵的港湾,也是孩子的能量补给站。当家庭不发挥这个职责时,孩子就会被一种无价值感、无意义感所包围。任何其它方面的补充,都无法弥补孩子情感上的匮乏感。
很多家庭存在的相似问题,究其原因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没有交流和沟通。
孩子不是机器,不是光靠几个冷冰冰的指令就能运行和维护,而是需要父母理解他,共情他,爱他所爱,痛他所痛。
当孩子犯错时、遇到困难时,父母少一点诲人不倦的说教,多一些将心比心的共情,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心里去。
如果父母能够选择正确的沟通方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好的品质必将得到保护和发展;
但如果选择了错误的沟通方式,将会导致内耗严重、情感流失,更糟糕的是,会潜移默化地让孩子建立不健全的自我沟通模式和社交沟通模式。
汪曾祺在《人间有味》书中讲自己和父亲的关系时,描述过这样一个场景:
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
我十几岁就学会了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
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确实,当父母与孩子之间能够达成有效的沟通,双方就能自然而然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减少冲突和误解,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
有效沟通,“破冰”亲子关系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得许多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的时间和机会。父母和孩子之间本应该有亲密的关系,可是现在很多父母都觉得跟孩子无话可说,孩子也常常不愿把心中的想法跟父母分享,致使亲子沟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障碍,亲子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家庭从来不是激化矛盾的场所,而应是化解问题、麻烦、误会的港湾。大多数家长总是习惯一种居高临下的强硬姿态,用命令的口吻与孩子对话,希望孩子能“听话”,能“懂事”,能按照他们的人生经验来做事。这些父母忽略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人”这件事。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沟通,必然会招致孩子的反抗。
好的沟通,一定是平视孩子的目光,面对面交流解决问题,聆听孩子的情绪,做孩子的亲密伙伴。
当父母愿意去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沟通,鼓励并且帮助孩子用沟通表达情绪、解决问题,孩子在很大程度上,会控制住自己的冲动,由对抗转向与父母合作,共同应对这个世界的各种难题。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父母加大对子女教育成本的投入,也渐渐出现了一大批焦虑值不断攀升的家长。可是,过度重视孩子的成绩,忽视了良好亲子关系的维护,容易导致双方关系越来越紧张,甚至造成亲子关系持续“冰冻”。
要想破冰,就一定要通过有效沟通,这个沟通不仅是针对孩子的,更是针对父母的。通过好的沟通,父母才能帮助孩子发现自我,同时与自己握手言和,成为更好的自己。
人生本就是一场自我发现之旅,越早找到自我的人,就离成功越近。
要切记:
作为家长,我们要做孩子生命中的啦啦队长、知心朋友、精神供氧者和人生导师,我们要用自己的高度来影响孩子未来人生的宽度。
作为儿女,我们要做父母的倾听者和陪伴者,了解父母内心真实的渴求,与父母真诚链接,让爱的能量在双方的内心温暖流动。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或者孩子打着“有代沟”的幌子,放弃了与对方沟通的努力,错过了沟通的黄金期。其实,亲子之间的沟通,往往是态度比道理重要,鼓励比批评重要,方法比要求重要,感觉比结果重要。
只要我们尽早改变观念,学习一些沟通方法和技巧,就能快速改善亲子关系,构建一个充满爱与理解的家庭环境。
好的亲子沟通就是一种赋能
“赋能”这一热词不仅仅适用于管理学,放在家庭教育中亦讲得通。好的沟通,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效能感,让孩子深信“我能行”,进而催生出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适时的、诚恳的、高质量的鼓励,不仅能让孩子越来越自信,更能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智模式。
当年梁启超的女儿梁思庄刚到国外学习,一时无法适应,没能考上大学。他便写信鼓励女儿:“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梁思庄后来的成功,固然离不开她的天资、努力和执着,但父亲梁启超在她的人生十字路口对她的理解、支持、指导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梁思庄成长道路上,父亲梁启超担任了一个领航员的角色,困难中给以鼓励,困惑中给以答疑,彷徨中给以信心,他写给女儿的信总是语重心长而又妙趣横生并且不时闪烁着思想的火花,使得梁思庄在奋斗的道路上始终有着不竭的动力。
旁人言语千万句,远不及父母的一句鼓励。亲子之间有效的沟通,能够给孩子带来巨大的能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
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这些对话虽然不是亲子之间的,但是也给我们以思考。当父母能够给予孩子尊重、理解和欣赏时,就启动了孩子心灵的力量,赋予了孩子自我修正的空间。
很多事情本无对与错,如果父母用积极的思维去欣赏、理解孩子,那就会在孩子的心中种植下美好的记忆,并且激励孩子发挥出更多的潜能。
一个好的沟通,就是一个好的开始,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积极沟通,一定会带来好的结果。
要相信,沟通的力量真的很奇妙。
结语
曾国藩倡导勤俭持家,严格家风,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入手,培养出了许多品行优秀的后代。
爱因斯坦的父亲鼓励他对世界保持好奇心,提出问题并自己寻找答案,这种鼓励探索和培养独立的教育方式,对爱因斯坦成为伟大物理学家起到了关键作用。
李嘉诚以身作则,教导孩子们诚信、努力和责任感,同时鼓励他们心系社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
董明珠鼓励儿子面对困难要坚持不懈,这种教育方式使儿子在学业和事业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好的亲子关系:是共情,是陪伴,是关怀,是尊重,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好的沟通:是共情,是引导,是鼓励,是赋能,是亲子关系的稳定器。
沟通好了,亲子关系才能不断升温,教育才能变得简单有效。
学会沟通,掌握沟通技巧,让亲子沟通有爱无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