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搬上舞台,原创舞剧《天下大足》首演成功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搬上舞台,原创舞剧《天下大足》首演成功
“开山化石,励志图新”,这八字不仅是对大足石刻鬼斧神工、匠心独运的生动描绘,更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与精神图腾的深刻体现。近日,以重庆大足石刻为题材的原创舞剧《天下大足》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随后将开启全国巡演,用舞蹈艺术演绎大足石刻400年历程,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作为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一座丰碑和巅峰之作,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仅展示了中华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舞剧《天下大足》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汇集国内一线创演团队,总编导刘翠、张雅琦,编剧马洪湉,剧本指导郭长虹、作曲刘彤、视觉总监、舞美设计高广健、灯光设计任冬生、多媒体设计胡天骥、服装设计阳东霖、造型设计贾雷、舞台总监李晓彬、舞蹈总监李丽、特邀编导李超、范璐、执行编导裴云、卢池源、舞蹈编导李嘉益、陈嘉佳、执行舞美设计史军亮、道具设计周炜程。
舞剧《天下大足》: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在舞剧《天下大足》里,大足石刻的元素丰富,各色形象跃然而出。大足石刻的崖壁上,市井百态栩栩如生,热闹中也包含着行孝扬善、崇明尚德的谆谆告诫。北山第125龛媚态观音、北山第113龛水月观音、石篆山12号龛的志公和尚、宝顶山第17号龛的吹笛女、第20号龛养鸡女、牧牛图、沽酒女等各色形象,都在舞剧中得以艺术还原。
爱情、亲情、友情、兄弟情等人间真情被浓墨重彩地渲染于舞台,当小家、家园、家国三重主题随故事发展递进演绎。无论是取谐音于“福满人间”和大足石刻题记里“文氏”、“伏氏”等46名工匠姓名的男主人公“小福”,还是一众设计灵感源于石刻的工艺工序的角色——负责构思与制图的“师父”、以精雕细磨工艺为原型的“老铁”和“小学徒”、以拉粗胚工序为主的“大力”、脱胎于书丹工序的“秀才”、负责测绘的“和尚”等,生动鲜活的匠人群像在舞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有各自的家庭关系与个体成长,与温婉却以柔克刚的“师娘”、风情万种的“老板娘”、泼辣的“刀妹”等多面形象的川渝女子群,共同构成了一面充满烟火气的南宋川渝生活图景。
“开山化石,励志图新”:致敬华夏文明史中的平凡匠人
“开山化石,励志图新”,这八字不仅是对大足石刻鬼斧神工、匠心独运的生动描绘,更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与精神图腾的深刻体现。大足石刻凝结着传承久远的工匠精神,也承载着深厚的中华审美。其以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的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典范。
在《天下大足》的舞台上,以“照见自己,照见众生”为主题的舞美设计让很多观众感到惊喜。舞台左右高悬着两块被风化的崖壁造像,中间硕大的镜面在拓宽舞台视觉空间的同时,既似一面崖壁,也若一扇穿越时空的窗口,映射并记录着古今传承的匠心,将崖壁众生与当代人民深刻链接。舞台在古朴神秘的光影交错间,在古老的崖壁造像与现代数字艺术相结合的虚实相生里,观众感受着岁月凝固于石间的未完诗篇,传递着生生不息的匠心精神之传承。在舞台见崖壁众生相,赏万家灯火景,铭记匠心的力量,相拥人文与自然的共鸣。
张翰领衔:传统文化热潮席卷年轻观众
青年演员张翰、孟庆旸、朱瑾慧、何仲达等人的加盟,使得这部舞剧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也在年轻观众中掀起了传统文化热潮。张翰在剧中担任男一号,他用精湛的舞技和深情的表演,成功塑造了“小福”这一角色,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他的参与不仅为舞剧带来了更多的关注,也让传统文化以更加亲民的方式走进了年轻人的生活。
自北京保利起,《天下大足》迎春启航。自2025年2月起,“足迹”将走过重庆、成都、南宁、合肥、杭州、苏州、南昌、深圳、福州、厦门、长沙等11座城市,演出50场。首站重庆站备受期待,该剧原本只计划在2月21日和22日演出两天,但正式开票仅一天,两天的剧票就已售罄。为了回应剧迷们的热情支持,这部致敬文化历史的渝派大剧将于2月23日加演1场。
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力
大足石刻于山岭间屹立千年虽因久历风雨而斑驳,然而代代工匠的接力传承,无一不使这座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历久弥新,展现出永恒的魅力。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持续坚持“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的创作精神,努力将大足石刻背后所承载的民族精神传递到更为广阔的舞台,创作出一部满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文化精品。
长河有尽,山石如初,生生不息,天下大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