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大熊猫国家公园:三省协同保护与科技助力生态建设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27:4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大熊猫国家公园:三省协同保护与科技助力生态建设

近日,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首次现身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这一发现不仅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增添了新的生态亮点,也再次证明了唐家河片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卓越成效。朱鹮是一种极为珍稀的鸟类,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物种、《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Ⅰ级,其主要栖息地位于陕西省汉中市,曾一度濒临灭绝。然而,这种美丽的鸟儿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入口社区首次出现,成为了生态恢复和保护的生动写照。

大熊猫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涉及四川、陕西、甘肃三省,总面积达27134平方公里。自成立以来,大熊猫国家公园通过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有效提升了大熊猫及其他珍稀动植物的栖息环境。

01

三省协同保护机制

川陕甘三省通过协同立法,建立了统一规范高效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体制。2023年7月,四川、陕西、甘肃三省人大常委会同日公布了各省制定的关于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协同保护管理的决定,自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该决定旨在明确条例的立法目的、适用范围、保护管理原则,指导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规划、建设、保护与管理等职责,确保条例实施的保障措施和监督机制,加强区域协作能力,界定法律责任,推动社区发展,实现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三省按照地理分布,将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空间布局为“一园四区”,四川境内涉及岷山、邛崃山-大相岭两个片区,陕西境内涉及秦岭片区,甘肃境内涉及白水江片区,严格遵循原真性原则和完整性原则,“保护原始自然状态的高自然度区域”,“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分区和管控实际,实现重点保护区域的连通连接”。通过三省协调规划,构建7条关键生态廊道“缝合”大熊猫栖息地“割裂”的斑块,从而促进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和生态保护修复。

02

科技助力生态保护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通过不断在片区内设置红外相机、智能卡口、动环设备等设备,并链接自然资源监测平台,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加速构建起“天空地人”一体化网络监测系统,已初步实现自然资源“实时监测+长期监测”的目标。

“拍到黑熊了!”6月14日中午1点,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以下简称“成都熊猫分局”)技术部负责人的电脑上,接收到一条“红外相机抓拍到事件”的醒目提示。回传画面显示,一只黑熊此刻出现在大邑县干河坝7号,正在山林里探头探鼻找寻食物。提供这一画面的是无线自组网红外相机。近两年,成都熊猫分局通过不断在片区内设置红外相机、智能卡口、动环设备等设备,并链接自然资源监测平台,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加速构建起“天空地人”一体化网络监测系统,已初步实现自然资源“实时监测+长期监测”的目标。

“红色范围是我们的核心控制区,蓝色范围是一般控制区。”在成都熊猫分局,技术部负责人点开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自然资源监测平台,一张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的卫星地图在界面上迅速铺开。地图上,除了分明的红蓝界线,不同区域还有标记有摄像头图标的蓝色凸起,点进去即可看到实时的自然环境。“2022年起,我们陆续安装了50台无线自组网红外相机,都能实现实时监控和传回影像,一旦有动物或人为活动经过并被拍摄到,便会直接通知后台并记录在平台,基层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处理。”上述负责人介绍。

除了在成都熊猫分局搭建管理平台以外,今年以来,在成都片区的4个管理总站正式启用了巡护站管理平台,为基层巡护工作的管理和实施提供便利。“装上无线自组网红外相机后,我的巡护任务变轻了。”一名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管护总站的巡护员告诉记者,除了每月10次在人员活动处进行日常巡护工作,每个季度,他们还需要攀爬至海拔三千多米的山腰完成进山巡护,一项重要任务是取回传统红外相机的内存卡并更换电池。他所说的“轻”指的正是巡护行囊的重量,在无线自组网红外相机替代了部分传统红外相机的功能之后,巡护员上山的行李轻便了不少。“我所巡护的牛屎槽区域,需要携带的相机电池从9台降到了4台,行李重量从10公斤到控制在10斤左右,巡护时长也缩短了。”

对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大邑管护总站副站长曾泽军来说,巡护“搭子”的完善还为总站进行巡护管理带来帮助。“过去,基层巡护员的巡护记录都是通过手写报表完成,难以保证准确性。今年,巡护员都在手机上装上配套的巡护APP,管理平台将同步记录下他们的巡护里程和坐标,19名巡护员的巡护管理工作更高效了。”

如果说实时监测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前端生态保护提供及时保障,长期监测则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科学研究带来数据支撑。“动物618种,植物2417种,斑羚被拍到2269次,毛冠鹿被拍到686次……”记者注意到,除了实时监控,该平台还具备人员监测、巡护管理、生态环境监测等功能。在后台,经过收集自该平台2023年搭建以来的数据,成都片区生物多样性、巡护里程、监控设备状态等数据均被整理成图表,一目了然。成都熊猫分局科研保护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不同时段的对比,“天空地人””一体化网络监测系统为当地的野生大熊猫及伞护动物生物数量的统计提供了依据。例如,在成都大邑,红外相机拍摄下去年和今年在同一区域出现了两对不同的大熊猫母子的活动影像,由此推断该片区至少增加了两只野生大熊猫。此外,也能通过横向对比获知国家公园内的生态环境状况。例如,对于有许多野生动物经过,但在某些时间段饮水地相对稀缺的位置,会适量增加人工饮水点。“目前来看,红外相机为我们提供的生态反馈都是很良性的,我们基本很少对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进一步进行干涉。”科研保护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了持续布设无线自主网红外相机,成都熊猫分局仍在持续推进“智慧国家公园”建设。“今年,我们还计划在片区设置98台无线自组网红外相机,重点安装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脊处,监测如雪豹等高海拔野生动物的生存状况,充实片区内的生物调查本底。”技术部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聚焦“天空”,在谋划遥感卫星定位、无人机布设方面发力,不断完善监测体系的智能化功能。

03

科研合作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工作得到了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史密森尼国家动物园与生物保护研究所正在开展2025-2030年大熊猫保护研究项目,该项目涵盖多个方面:

  1. 在岷山,凉山,秦岭试验和评估未来气候变化(气温,降水等)对自然栖息地竹林生态,竹子营养成分,寄生虫,入侵植物品种,和对土壤成分的影响
  2. 使用全球生态系统动态调查的光学雷达数据,结合已有的竹林调查数据,绘制3D竹林分布地图,提供给林业部门等相关单位
  3. 评估野外大熊猫的移动,监测栖息地其它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重建竹林栖息地,增加栖息地的连通
  4. 研究岷山和秦岭其它哺乳动物的分布和移动,研究大熊猫与羚牛,毛冠鹿,麝香鹿,亚洲黑熊,狗,牛等的栖息地和食物的重叠,动物之间的交流,和潜在疾病传播的可能性
  5. 帮助国内机构为大熊猫预防疾病,制定疫苗和寄生虫防治方案,定期全面体检,运用先进的影像,超声波,CT,内窥镜检查技术诊断疾病,确定血液检查和生化指标的参考范围,传染病诊断,为生病的大熊猫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缓解痛苦,病理学分析。 为国内兽医提供培训和咨询,进行动物医学科研与交流
  6. 大熊猫繁育方面,通过尿样分析激素水平评估生理周期,确定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生理变化。观察繁育行为和两只大熊猫的相互交流。检查年龄对精液质量的影响。关注幼崽的生长发育,以及管理因素对其成长,健康,和认知行为的影响。
  7. 增强大熊猫保护的科学技术力量,编写培训资料并译成中文,为保护区和林业部的工作人员以及中国的研究生提供培训与指导。在过去25年里完成的培训内容包括GIS制图技术,遥感分析,景观生态学,野生动物监测,实地调查,熊生态学。以后的培训重点是用无线电遥测技术,自动拍摄装置,和遥感探测获得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今后十年还将维持奖学金资助项目,促进机构之间交流与合作,支持大熊猫生态与保护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将公开与透明,内容将译成中文。

与史密森尼合作的单位: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绵阳大学,罗马大学,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复旦大学,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熊专家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碧峰峡基地, 西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

这些科研合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不仅提升了大熊猫的保护水平,也为其他珍稀物种的保护创造了有利条件。

04

未来展望

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目标是到2030年,大熊猫适宜栖息地比例不少于80%,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大熊猫栖息地斑块少于10块,森林蓄积量达到2.62亿立方米,监测体系覆盖率达到70%,自然教育受众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随着生态保护措施的不断推进和科研合作的深入发展,大熊猫国家公园必将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自然家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