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土壤种葡萄:山东东营变盐碱地为丰收田
改良土壤种葡萄:山东东营变盐碱地为丰收田
葡萄种植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土壤管理。透气性良好的沙壤土、畅通的排水系统、适宜的酸碱度以及充足的钙含量,都是葡萄树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通过科学的土壤改良方法,如添加河沙、施用石灰和钙肥,可以显著提升葡萄的产量和品质。了解这些土壤管理的黑科技,让你的葡萄园焕发新生。
葡萄种植的土壤要求
葡萄树对土壤的要求较高,喜欢生长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土壤的pH值应保持在6.0-7.0之间,并富含有机质和养分。如果土壤酸性过高,可以通过施加石灰来调节pH值。在种植前,应对土壤进行深翻、松土和施肥,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在生长过程中,还应定期进行中耕、除草和松土等措施,以保持土壤的松软和通气性。
土壤改良技术
山东东营地处黄河三角洲滩区,盐碱地面积超过340万亩,由于土壤含盐量过高,作物种植一直存在困难。近年来,当地通过灌溉洗盐、创新种植技术等,使土壤酸碱度达到适合葡萄种植的标准,发展壮大以葡萄为代表的盐碱地特色农业。
盖玉和是东营市垦利区郝家镇薛家村的葡萄种植户。东营地处黄河三角洲滩区,薛家村90%以上耕地都是盐碱地。上世纪80年代,薛家村引进葡萄种植,“那时,葡萄都种在含盐量超过0.5%的盐碱地上,产量、品质一般。”薛家村党支部书记盖永峰说,由于效益不好,村里的葡萄种植面积一度缩减到只有百十来亩。
要想种好葡萄,首先要改良土地。淡水洗盐、排水沟排盐是快速改良盐碱地的传统方法,盖玉和也没少尝试,却收效甚微。“灌溉条件差,水的利用率太低了。”盖玉和解释,灌溉洗盐时,一亩葡萄要50多立方米的水,但由于灌溉渠年久失修,泥沙淤积严重,加之排碱沟布局不合理,灌溉时,泥沙顺着水流在地里淤积,盐分更难排出。
2018年以来,郝家镇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改造提升项目,修建现代化灌排管道57.34千米、清淤疏浚沟渠189千米。灌溉尾水、淋水、涝水通过排碱沟及时排出,地下水水位控制在1.2米以下,土壤酸碱度达到了适合葡萄种植的标准。
除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培肥土壤。“我们通过深耕翻土、施用有机肥,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让葡萄果实更甜、香气更浓郁。”盖玉和说。
经过几年治理,薛家村葡萄种植用地的含盐量普遍降低到0.3%以下,pH值保持在6.5—6.8之间。截至目前,薛家村葡萄种植面积达1500余亩,葡萄种植户210余户,种植“巨峰”“早红”等10余个葡萄品种,带动村集体年收入增加25万元以上。
土壤管理的创新方法
在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山东省葡萄研究院投资70多万元,兴建30亩耐盐碱葡萄种质资源圃,引进50余种耐盐碱葡萄种质资源,进行小范围试种,筛选出更适合东营土壤条件、气候环境的葡萄品种。
种质资源圃内,科研人员穿梭在田垄间,仔细观察葡萄长势、记录各项生长指标。“我们每天都会记录株高、茎粗、叶片厚度等指标,及时掌握各类葡萄品种在盐碱地上的生长状况。”山东省葡萄研究院副研究员朱自果说。
目前,山东省葡萄研究院已培育出“红玫香”“锦红”等10余个新品种。“我们先期进行小范围种植,如果长势、产量、品质不错的话,再进行大范围推广。”朱自果说。
砧木对葡萄品种能否在盐碱地上嫁接成活起着重要作用。山东省葡萄研究院在东营盐碱地条件下对13种葡萄砧木进行试验,发现了两种耐盐碱能力较强的砧木。“下一步,我们将对这两种砧木进行推广,让科研成果惠及更多种植户。”朱自果说。
此外,山东省葡萄研究院还致力于推动葡萄在盐碱地上的标准化种植。2022年,山东省葡萄研究院牵头编写制定盐碱地葡萄限根栽培技术规程,东营市政府将其作为地方标准批准发布,对砧木品种选择、排灌系统建设、土壤回填标准等作出规范,进一步壮大葡萄种植业。
成功案例
西昌是我国葡萄品种最优、成熟最晚、面积最大的晚熟葡萄产区,拥有“中国晚熟葡萄之乡”称号,克伦生、阳光玫瑰等葡萄已成为西昌水果的一张亮丽名片。
8月15日,在西昌冕宁县葡萄种植基地,科技助农·葡萄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技术高峰论坛走进田间,由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植物生长调节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谭伟明,国家芸苔素内酯类产品技术中心主任、云南大学教授李良,中华供销总社果品流通协会葡萄分会副秘书长李春雨等知名学者,和来自四川、云南等多地的经销商、种植户近两百人组成的观摩团就云大科技长效芸苔素云大YD-120及“开根生力”爆根解决方案在葡萄种植上的应用与效果进行了实地观摩。
在葡萄园观摩现场,葡萄专家、种植户和经销商齐聚一堂,观长势、比转色、测甜度、品果香,通过实地观摩、现场讲解、种植户分享等形式,全面展示了云大科技以长效芸苔素为核心的开根生力爆根解决方案在葡萄种植上的优异成果。一串串长势喜人的葡萄玲珑剔透,既养眼又可口,实际应用效果得到了观摩团的高度认可。
养树先养根,根深才能叶茂,根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作物的长势、产量和品质,如果根系养不好,后期管理都是徒劳。为了更好的验证云大产品的生根效果,代表们现场剖开阳光玫瑰示范园的土壤,将葡萄的根系完整的展示出来,可以很直观的看到整个根系白根较多,且根系健壮。
通过大量田间验证,方案效果得到广大农户的普遍认可。据当地的种植户表示他的葡萄园因为施肥不当导致葡萄大面积烂根,差点绝产。在使用开根生力爆根解决方案后,“大概10天就看到新根长出来了,感觉葡萄有救了,对这个产品就很有信心了。”参与研发长效芸苔素产品的国家芸苔素内酯类产品技术中心主任、云南大学教授李良表示,植物根系粗壮,营养吸收好了、抵抗力强了,抵御病的能力就强了。
生态沙坝·葡萄之乡。从一颗葡萄到一杯酒,从葡萄干加工厂到葡萄酒酒庄……沙坝河乡葡萄酒产业不是简单的种植、酿造、陈酿,而是探索与文旅、康养等各方面相结合。
沙坝河乡,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每一颗葡萄都承载着自然的馈赠。沙坝河乡阳光充足,土壤矿物质含量和熟化程度高等诸多因素,为高品质的葡萄种植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也为酿造优质酒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一组数据见证着沙坝河乡“小”葡萄串起“大”产业的发展历程:2011年,沙坝河乡种植28亩葡萄;2018年,扩建120亩葡萄园;2022年,总投资1200万元的酒厂建成使用;2024年,沙坝河乡共发展葡萄产业800多亩……
葡萄种植成功后,沙坝河乡的葡萄酒酿造正式拉开帷幕,通过聘请国际资深专业团队,吸收国外先进的信息技术、管理模式并将传统与创新酿酒技术相融合,因地制宜,发展适合沙坝河乡本土的酿酒技术。
经过多年发展,2022年,“雾香岭晚采甜白葡萄酒”和“干白葡萄酒”在第八届中国国际精品葡萄酒及烈酒挑战赛分别获得金奖和银奖。
如今,沙坝河乡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引进十多个葡萄新品种,建设沙坝河乡葡萄酒加工厂,年产能300吨左右,产品远销北京、上海等地,辐射带动全县葡萄、黄金蜜李、黄桃、猕猴桃等精品水果面积1000余亩。
“我们的葡萄酒原料都来自沙坝葡萄产业园的优质葡萄酿造,现在已经在松桃开设了第一家葡萄酒的体验馆,通过体验馆想让更多的葡萄酒爱好者品尝到沙坝河乡优质的葡萄酒,目前已经和当地的种植户深度合作。现在酒庄已酿造了八款葡萄酒和四款果酒,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把产品走出去。”贵府酒庄负责人杨再平说。
现在,沙坝河乡依托成功的葡萄种植和成熟的酿造技术,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公司+酒庄+大户+农户”合作模式,积极探索“葡萄酒+”创新发展新模式,发展自主品牌,做优做强葡萄产业链,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