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发布气候变化健康适应方案,将建早期预警系统
天津发布气候变化健康适应方案,将建早期预警系统
近日,天津市正式发布《天津市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旨在有效防范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不利影响。该方案计划建立以气候变化健康早期预警为先导的适应联动机制,提升全市气候变化适应和风险防范能力。
天津市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天津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气候变化挑战。据统计,自1961年以来,天津市气温持续上升,海平面波动上升,高温热浪和强降雨等极端事件发生频次和强度增加。这些变化对市民健康、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
健康预警机制:预防关口前移的关键
针对这一严峻形势,《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建立以气候变化健康早期预警为先导的适应联动机制。这一机制将通过跨部门协作,实现气象变化、疾病监测、应急响应等领域的信息共享。同时,方案还强调要加强气候敏感疾病的预警提醒,构建气候敏感疾病监测预警平台,提升高温热浪、低温寒潮等极端天气的预报水平。
创新性跨部门协作:提升城市气候韧性
《实施方案》的一大亮点是建立了以“规划—监测—预警—评估—干预”为一体的跨部门工作体系。这一机制将加强各部门的协同合作,确保在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联合应急响应机制。此外,方案还提出要完善气候变化与健康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推进疾控、卫生健康、生态环境、水务、气象等跨领域、多部门政策融合。
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预警精准度
为了提升预警系统的精准度和可靠性,《实施方案》特别强调了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方案提出要推进气象与健康数据管理的规范化、风险评估的标准化,加强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气候敏感疾病预报预警、旅游康养等方面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的编制和应用。
重点人群保护:构建全民健康防线
《实施方案》特别关注孕妇、儿童、老年人及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等脆弱人群的健康防护。方案提出要加强对这些群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严格执行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环境下作业的劳动防护标准,提升重点人群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下伤害预防能力。
卫生应急能力:守护城市安全
为了提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引发的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下的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强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和各医疗机构急诊应急医学救援装备配备,强化医疗机构急诊人员、药品、设备、物资和空间储备。同时,还要提高气候敏感疾病的诊疗能力,健全气候敏感疾病的远程医疗诊断平台和医疗救治团队,完善气候敏感疾病的分级诊疗网络。
2030年目标:构建气候韧性城市
根据《实施方案》,到2030年,天津市将基本形成气候变化与健康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健康影响监测预警能力将持续增强,健康风险、脆弱性和适应能力评估体系将趋于成熟。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能力、健康与公共卫生系统气候韧性将显著增强,全社会气候变化健康适应的友好环境将基本建成。
这一方案的出台,不仅体现了天津市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高度重视,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随着方案的逐步实施,相信天津市将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公众健康方面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