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一个心理学家总结的幸福公式(中年人必看)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25:3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一个心理学家总结的幸福公式(中年人必看)

在世界幸福日这一天,让我们一起探讨幸福的真谛。心理学家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提出了一个幸福公式,将幸福感分解为基因、有意识行为和生活环境三个主要部分。这个公式不仅揭示了幸福感的来源,还为我们提供了提升幸福感的具体方法。

幸福公式:基因、行为与环境

  1. 基因的影响

人大约有50%的情绪体验是由遗传决定的(根据不同的具体研究,这个数值会产生一定的波动,比如最近的一个研究将这个数值降到了33%),这意味着我们的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跟基因有关。

  1. 有意识行为的作用

大约40%的幸福感来自我们的有意识行为,如学习新技能、休息、冥想、做公益、烹饪,甚至撸猫撸狗。这些行为都处于我们对生活的控制范围之内,同时也可以显著提升我们的幸福感。

  1. 生活环境的贡献

剩下的10%的幸福感由我们的生活环境构成,包括我们所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如考试、恋爱、获奖、就业。这些事件对我们的幸福感有影响,但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影响会逐渐稳定。

总的来说,幸福感是由我们的基因、有意识的行为选择和生活中的事件共同塑造的。虽然遗传在其中有不可或缺的影响,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积极的行为和态度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而非完全受制于遗传或外部环境。

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金钱与幸福感

金钱能买到幸福,但并不是花多少钱就能买到多少幸福。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与收入水平有关,但这种关系并非简单的正比关系。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发现,个体的家庭年收入达到75,000美元后,幸福感就不再会随着收入增加水涨船高了。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不过在一项更新的研究中,分析了3万余名被试的相关数据,发现金钱能换来的幸福感并没有上限——但是提升的程度会大幅减缓。与此同时,这项研究的研究者还认为,收入更高的人之所以更幸福,并不是因为他们有钱,而是他们不愁钱,所以导致对生活产生了更强的掌控感。

做擅长的事

你有没有什么超越他人的技能和优势?比如演讲、写作、乐器,也许你像野比大雄一样擅长翻花绳,也许你特别擅长羽毛球中的扣杀,也许你就是比别人更擅长钓海鱼,也许你在手游对战中只要拿到某个位置后,总能Carry全场?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培养并践行自身优势听上去简单,但其背后的心理过程相当复杂,它涉及积极情绪、积极思维、积极行为和个体的需求满足,而以上这些要素统统都能提高幸福感。积极活动本身带来的成就感与优质体验,以及个人在“做自己擅长的事”时的内在动机和心流投入,都会影响幸福感,与此同时,个人与活动之间的适配也能有效预测更高的幸福感水平。

不过在对优势行为进行的跟进研究中发现了另一个效应,那就是“适应过度”。根据这一研究,随着时间推移,优势行为所带来的幸福感会逐渐减少。因此,心理学家们建议大家需要灵活改变自己要投身的优势行为的种类、频率以及参与方式,以避免“适应过度”的出现。

帮助他人

有一个心理学效应叫做“余香效应”,顾名思义,就是“与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意思。因无私奉献而来的利他行为不仅对社会有益,也会给助人者自身带来了积极变化,这种积极变化可以超越心理体验,甚至在让人更加幸福之外,还能缓解生理上的疼痛。

不管你以什么形式帮助他人——参加公益活动,捐款,支教,甚至在超市老板少收你钱的情况下主动提出来,都能让你更加幸福。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这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利他行为往往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积极反馈,而感知到社会支持是提升生命意义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二是通过利他行为,个体可能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正面的自我评价,从而提升自尊,进而影响幸福感(我是个这么好的人,我肯定值得幸福!);三是利他行为能够激发积极情绪,如感恩、满足和幸福。

优质的人际关系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有特别重要的人——父母、子女、伴侣、知己、老友。而积极优质的深度关系,也是幸福感的重要保障。人浸泡在怎样的人际关系与社交环境中,其实对于幸福感有非常直接的影响。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如果在婚姻中与伴侣关系不睦,就可能面临更高的身心健康风险,更容易患病,甚至还会影响到寿命。所以,好好经营自己的重要关系,去做彼此的“幸福感”银行,无疑是一种立竿见影,助人助己的好方法。

被动社交与幸福感

有研究发现,单纯的观看短视频是一种没有直接交流的信息消费活动,实质上是一种被动使用社交网络的行为——在运作模式上,它完全不同于跟朋友谈天,和家人共餐,陪恋人看电影。就算你看到的短视频来自于你的朋友,这种交互也是被动并滞后的。

除此之外,大量的短视频内容还会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一些搞崩我们心态的内容,比如自我客体化信息,可能会让我们觉得自己这里也不好,那里也不强,进而产生自我否定;比如身体满意度,可能让我们自认为身材不够好,皮肤不够白,进而产生不必要的比较;再比如负面的社会对比,会让我们针对于财富、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等等元素进行攀比。其最终结果,就是孤独感的增加,与幸福感的降低。

看短视频杀杀时间诚然没有问题,但如果将之当作幸福感的主要源泉,恐怕注定会失望。这把钥匙并不能打开幸福的门,所以不妨更多地采用前面四种方法,去提升幸福感吧!

本文原文来自科协之声,作者叶壮为心理学者、中国心理学会成员,内容有删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