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大理环洱海9处“国保”全览:从新石器遗址到元代碑刻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59:11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大理环洱海9处“国保”全览:从新石器遗址到元代碑刻

大理环洱海地区,藏着9处“国保”单位,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这些遗址和文物见证了云南的历史变迁。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探寻这片神秘土地上的文化瑰宝。

云南大理环洱海共有9处“国保”单位,所属时代可从新石器时代跨域至近现代,略走几处,感觉颇能代表云南一地的历史脉络(为此可范围稍扩大至周边县城,算上珑玗图山城址和南诏铁柱两处。)

环洱海国保分布

银梭岛

水淹上岛之路

1、银梭岛遗址(批次7,新石器时代)

唯一在洱海东岸的“国保”点,离岸不远的小岛,枯水期有路上岛。我到时虽是冬季,却依然路被水淹,不得上岛。附近另有更大一岛——金梭岛。两座岛上都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遗址。

2、在大理的“昆明人”

历史上,云南地区的政治中心,常在昆明和大理(或说在滇池和洱海)之间来回切换,形成某种双城(双湖)格局。

之前知道云南有古滇国,由滇池边上的古滇人建立。滇池南端晋宁石寨山遗址,是云南省唯一“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最重要的文物是“滇王之印”,乃汉武帝所赐。

而在逛云南省博时,发现在青铜时代,云南除了滇池边的滇人,还有“昆明人”,居洱海之滨,其实是今天大理的位置。(这一点觉得有些混淆,为何不命名为“大理人”?)根据一些文献所知,滇人偏农耕,而昆明人偏游牧,似是一对死敌,相互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或许因为农耕文化有保存、记录历史的传统,故博物馆里展出较多的是滇人的遗物,在滇人铸造的青铜器(贮贝器的盖子)上,用雕塑的形式记录里他们对昆明人的征服与杀戮。这里我们只能代入滇人的视角,“昆明人”成为了历史的背景。

关于滇人还有一些纪录片,说什么“神秘的古滇国突然消失之谜”,说古滇人很神秘。可在我看来“昆明人”更神秘,不知有没有以昆明人视角记录的历史。

所以,银梭岛上的新石器时代人是“昆明人”或“昆明人”的祖先吗?

云南省博所藏战争场面贮贝器盖

云南省博展板

珑玗图山城址(批次6,南诏-唐)

汉武帝灭滇后,云南地区经历了一系列依附中原政权的地方势力(比如㸑氏)的统治。此时政治中心在昆明附近。

从唐朝开始,大理地区地位上升,在洱海边陆续建立了独立(割据)而强大的地方政权,依次是南诏和大理。

珑玗图山城是南诏的发祥地,乃建于贞观年间的第一座城。位于大理州下关城外南30公里,去巍山古城的公路边,一座小山上,非自驾不能上。因非景点,虽然导航位置正确,却找不到正确入口,显示就在头顶上10米,面对的却是一片“悬崖”。幸遇一位热心当地大哥带路,绕到山顶背后才找到上去的路。

除了一块国保碑什么都没有,挖出来的文物都在博物馆,已回填。大哥说为了这个全国文保单位,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本要此山下凿隧道,因此绕道。城址位于山顶,极目远眺,山下坝子如此平坦广阔,视线极好。从大理方向,果然一条高速公路蜿蜒而来,从邻旁大山腹部穿过。

站在山顶远眺大理市区方向

太和城遗址(德化碑)(批次1,南诏-唐)

南诏人从珑玗图山下山后,迁都洱海边,建了第二座古城就是太和城。

太和城遗址公园内示意图所示,有城墙等遗迹,但是转了几圈没有找到。这个公园风格怪异尴尬,除了考古现场以外,四周则是有童话风格的房屋、围栏、道路,以及巨大的稻草动物。

但是公园边上有一块非常重要的石碑——德化碑。记录了南诏与唐之间一段重要历史事件——天宝战争。此战南诏取胜,唐军十万军覆灭,南诏立了这块碑,不仅记录胜利,也诉苦衷,表示并非想和唐朝兵戎相见,而是愿意修好云云。

此碑十分高大,碑面还存八百多字。但是保存状况一般,位一座方亭中。据说当地人在过去有剥石碑上的碎石入药的习俗。

在太和城之后,南诏又筑了第三座城,是更为著名的羊咀咩城(该遗址为省保)。

德化碑亭

尚存800多字

南诏与大理时期的佛塔

从南诏到大理,都十分尊崇佛教。在滇池西岸,当初修了不少庙宇,如今庙宇都已不存,还留有三处佛塔是原物。

最有名的是最北端的崇圣寺三塔(批次1),其中主塔“千寻塔”是唐塔(南诏),塔高接近70米。两座小塔是宋塔(大理国)。到了现代,在三塔之后重建了规模浩大的崇圣寺。

三塔公园往南,有“一塔公园”,中有弘圣寺塔(批次7),塔高超过40米,建于唐末宋初。一塔公园规模就小很多。弘圣寺现也不存。塔下有小门,只能进入塔内一层。

再往南,有一座更矮一点的塔,佛图寺塔(批次6),又名蛇骨塔,不到40米。围绕它也没有公园了,就在村头田尾,路的尽头处。不知是因为作为参照物的农舍歪,还是其它什么原因,看上去有点斜。

整理这三处古塔时,都发现了不少文物,收藏在大理州博、大理市博(古城内)和三塔公园内的陈列馆里。

从崇圣寺望三塔与洱海

南诏、大理与唐宋

历史上,南诏、大理的兴亡几乎和唐宋两朝更替同步。

南诏(738年—902年)是彝族政权,地理位置夹在唐朝(618年-907年)和吐蕃(633年—842年)两大势力之间。三者之间关系复杂,作为较小的势力,常被拉扯。南诏和唐(包括吐蕃)差不多的时间发生变乱而消亡,这到底是巧合,还是有什么因果或类似原因导致?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大理(937年—1094年,1096年—1254年)是由白族人建立的。因为宰相高氏篡位,中断了两年。而宋朝(960年-1279年),也分北宋南宋。大理后期,如当初南诏、唐与吐蕃的三方故事,也夹在蒙古和南宋的两大势力之间。因为1247年,蒙古王子阔端与藏僧萨迦班智达于凉州会盟,西藏纳入蒙古版图,蒙古由此得以与大理接壤,攻灭大理之后,开辟了从后夹击宋朝的路线。

终于元朝统一了中国。

元世祖平云南碑(批次5)

在大理古城边,离一塔公园不远。是滇池边又一块记录重要历史节点和事件的石碑——讲述了元世祖忽必烈平云南的功德。

自此,云南结束了历史上的割据状态,此后一直归于统一的中央政权统治之下。

可惜此碑锁在院中未开放,只能隔着门缝观赏,未进入。

另:8、赛典赤·瞻思丁墓(批次8)

到昆明时本想去滇池南端晋宁石寨山看看。因为实在偏远,且文物也大多展于各大博物馆,因此没有成行。但是在昆明市里刷“国保”亦有意思发现,就是通过墓认识了这个人。

元朝时,云南的政治中心从大理又搬到昆明。当时在云南主政的就是赛典赤·瞻思丁。他是塔吉克族,当时都称回回。他兴修水利、组织屯田、兴办儒学、与民生息,颇有政绩,在云南声望很好。最后死于任上,送葬群众“号泣震野”。

在昆明市博物馆,遇到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来此展出“福船的故事”(泉州正是下一站要去探访的地方)有一幅展出说赛典赤·瞻思丁,乃是明朝著名航海家郑和的先祖。我知道郑和是穆斯林,本姓马,云南晋宁县人,没有想到祖上是塔吉克人。

真是历史有意思的交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