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发展重塑全产业链优势
融合发展重塑全产业链优势
纺织行业是最早开展两化融合探索的行业之一。山东是纺织大省,是我国纺织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纺织产业基础深厚,从一根纱线到一匹布料,再到一件成衣,产业链完整覆盖从化纤、纺纱、织造、印染至终端产品等所有环节,体系完善且竞争优势明显。
然而,近年来受产业转移、劳动力成本攀升、环保政策收紧等因素影响,山东纺织产业也面临高端产能亟需提升、低端产能相对过剩等问题,产业转型升级压力不断增大。以纺织服装服饰业为例,虽然企业数量众多,但大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生产装备落后、技术储备不足、创新能力较弱,产业链竞争力不强。面对这些困境,如何破局?
仅仅依靠传统应对策略,已无法满足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是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纺织行业来说,推动两化融合发展,数字化是关键钥匙之一。以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为方向,山东结合自身产业条件,多维度协同发力推动纺织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升级,全力构建完整、先进、安全的现代纺织产业体系。
一是强储备立标杆“点上”突破。智能工厂作为物资流、信息流、能源流等的枢纽节点,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主阵地。智能纺织设备、AGV机器人等的应用,填补了传统纺织生产线的自动化断点,让工厂变得更“聪明”,降本增效效果显著。作为长江以北唯一超千亿元级纺织产业集群,滨州市从点上发力,建立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企业)培育库,通过龙头企业带动来打造世界级品牌,2023年全市智能纺织产业集群实现营业收入1844亿元。纺织企业怎么转?数字化转型成为“必修课”。比如,魏桥集团以智能矩阵推动企业升级,打造16个纺织智能化分厂,实现能耗降低40%以上、用水节约20%以上;华纺股份有限公司完成48条智能染色和印花生产线改造升级,将智能感知、机器视觉等新的信息技术融入生产过程,实现了印染全流程的工艺参数在线管控、化学品智能精准配送。
二是建平台重协同“链上”贯通。时尚产业的发展以及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小单快反等新模式的出现,对纺织行业的生产、周转效率提出更高要求。山东将工业互联网作为实现人、机、物全面互联,推动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纽带,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应用,形成以平台、设计师、客户为核心的智能设计新生态,构建全新个性化定制服务平台。以威海迪尚集团为例,该企业依托云设计中心,汇聚了全球500多家品牌公司的设计资源并向设计师开放,实现了设计成果高效转化,同时通过面辅料平台链接全球4000多家供应商和50万条面辅料数据,形成了覆盖广泛、资源丰富的供应链体系。再比如瑞华集团,从大货代工向小单快反转变,使得日产能提升约35%、订单量增加30%、订单附加值提高150%。
三是兴电商育模式“网上”蝶变。直播浪潮涌动,为纺织行业注入新动力。青岛70%以上的纺织服装产业集中在即墨区,这里汇聚了38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年产服装约8亿件。如何让老产业“新”起来?该区充分发挥童装品牌优势,注册“即墨童装”地理标志,同时加快建设直播电商数字经济产业园,吸引众多直播电商机构入驻,全力拓展线上销售渠道,2023年实现网络零售额135亿元,其中服装鞋帽与纺织品销售额占比超50%。曹县以汉服“破圈”,拥有2500多家汉服企业和14000余家网店,借力电商和产业资源集聚优势,从布料染色、剪裁到成品制作,全部流程均可在5公里内高效完成。“集群+区域品牌+电商”的模式,不仅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使得产品知名度大幅提升,“即墨童装”与“曹县汉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通过企业主导、政府推动、数字赋能的方式,山东纺织服装这一传统产业正稳步迈向现代化、智能化、高端化,全产业链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凸显。截至目前,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超90%,培育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及优秀场景4家,开展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双创”平台试点示范等各类数字化平台项目10项以上,展现强劲发展势头。
数字化转型之路并非一蹴而就的坦途,而是充满挑战、复杂多变且需持续深耕的过程。在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的路上,山东纺织业不断提质增效,铸就新旧动能转换和向新、向强发展的产业力量,着力打造世界级现代纺织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