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关于民族团结,你知道多少
民族团结|关于民族团结,你知道多少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那么,关于民族团结,你到底知道多少呢?
什么是民族?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自身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四个特征是民族形成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民族之最
- 亚洲拥有超过1000个民族,约占世界民族总数的一半,是民族数量最多的洲。
- 南非科伊桑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已存在超过10万年。
- 尼日利亚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共有250个民族。
- 缅甸的布岛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民族,全球仅存约200人。
- 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人口超过10亿。
中国民族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中国的少数民族具有以下特点:
- 人数众多:少数民族人口总数超过1亿
- 居住地域广阔: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64%,两万多公里陆地边境线大部分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
- 混居程度高:一个民族常常散布于多个地区,一个地区常常生活着多个民族
在中国,保持国家统一、维护领土完整、实现人民团结,都离不开各民族的共同努力。
中国的民族概况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古往今来,居住在中国领土上的各个民族总称为中华民族。目前,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与汉族相比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但各民族发展不平衡,所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仍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各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
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分别是: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和基诺族。
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人口超过1800万,最少的是珞巴族,人口不足3000人;在中国人口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回族,全国2000多个市县几乎都有回族分布;山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数最小的一个省,少数民族人口不到10万人;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5个。
什么是民族平等?
民族平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发展程度如何、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差异,都一律平等,都是祖国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拥有同等地位,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 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任何民族都不能享有特权。
- 努力实现各民族事实上的平等,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克服因经济文化落后而造成的享受某些权利的制约,使法律规定的平等变成社会生活中的现实。
什么是民族观?
民族观是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以及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民族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世界观在民族和民族问题上的反映。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主要精神是什么?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核心精神是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本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利。这一政策充分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什么是民族共同语言?
民族共同语言是指民族内部成员在相互联系中所使用的语言。它是在民族形成过程中以某种最有代表性的方言为基础,同时吸收其他方面的有益成分发展而成的。
为什么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从团结的原则出发,尊重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不能因某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就歧视或侮辱他们;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的保持或改革,应由该民族的干部群众去决定,别的民族或个人不能强制或干涉;任何民族不能以自己的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别的民族,也不能以个人的好恶去对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同风俗习惯有关的事情。实践证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