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薇谈中国女性就业现状:6.88亿女性如何在职场中绽放光彩?
黄晓薇谈中国女性就业现状:6.88亿女性如何在职场中绽放光彩?
近日,全国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黄晓薇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女性人口已超过6.88亿,社会就业人员中女性占比超过四成。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女性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也引发了对女性就业现状的深入思考。
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变化趋势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中国15-64岁女性劳动参与率从2000年的第11位下降到2022年的第51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的张丹丹教授研究发现,从1982年到2020年,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下降了22%,而男性劳动参与率下降了16%。这一变化趋势表明,尽管中国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有所提升,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女性就业面临的挑战
灵活就业权益保障不足:数字经济的发展为女性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但灵活就业模式也带来了一些新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例如,灵活就业女性普遍面临着社会保障不足、权益保障不明确等问题。在生育保障方面,许多平台企业尚未将女性灵活就业者纳入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即使纳入,实际参保率也较低。
数字技能性别差异扩大:尽管中国互联网女性用户占比已与男性持平,但数字技能上的性别差异使得女性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就业面临更大的挑战。2023年全总女职工委员会的调研显示,83.5%的女职工认为当前掌握的数字技能不足以完全满足工作需要。在人工智能等高薪高技能行业,女性从业者与男性的差距较大。
生育假期成本问题:生育假期成本主要由用人单位承担,给企业带来较大负担,影响女性就业机会。目前,98天国家法定产假津贴由生育保险基金承担,但延长产假工资或津贴、陪产假、育儿假工资和职工休假期间的社会保险缴费基本上由用人单位承担。这种成本分担机制不利于用人单位对女性的录用和晋升。
政策建议与社会努力
完善生育假期成本分担机制:建议加大对生育假期成本的政策支持,如为企业承担的职工生育休假期间的社保缴费给予财政补贴,为当年有女职工生育的民营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减免。同时,应加强生育假期及待遇保障的劳动监察执法力度,确保政策有效落实。
提升女性数字素养:建议将提升女性数字素养纳入国家技能培训总体规划,大规模开展女性数字技能培训行动,并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同时,要充分发挥高校、职业院校、培训机构等的作用,开发适合女性特点的数字技能培训课程。
优化就业环境:鼓励企业通过远程工作、弹性工作时间等模式,为生育女性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应强化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支持生育女性就业创业。在各类招聘活动中,除法律规定不适合女性的工种和岗位外,不允许设置性别限制,切实保障妇女平等就业和同工同酬权利。
国际经验借鉴
一些国家在促进女性就业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例如,北欧国家通过提供充足的公共托育服务、灵活的工作安排和完善的生育保险制度,有效提高了女性劳动参与率。日本则通过实施“女性活跃推进法”,鼓励企业提高女性管理层比例,取得了积极成效。
未来展望
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女性在职场的地位有望进一步提升。正如黄晓薇所言,中国女性人口已超过6.88亿,社会就业人员中女性占比超过四成,这表明女性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未来,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和落实,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女性将在职场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