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发现114公里古代长城,改写中国长城最东端
延边发现114公里古代长城,改写中国长城最东端
延边边墙,这座横跨延吉市和龙井市等多个县市的古代长城,全长114公里,是中国最东端的古代长城。它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国长城区域的空白,还为研究古代东北边疆地区的政权和军事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近年来,当地政府和文保部门一直在努力保护和修复这一重要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它的魅力。
延边边墙:中国最东端的长城
延边边墙的发现,源于2010年吉林省加入长城保护工程项目组的那次长城资源调查。调查组在延边州的和龙、龙井、延吉、图们、珲春等5个县市的山地和丘陵中,发现了这道全长114公里的古代长城。它由58段墙体、86座烽火台、5处关堡和3处铺舍组成,是中国最东端的古代长城。
延边边墙的发现,填补了中国长城区域的空白,也改写了人们对长城分布的认知。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长城的最东端是辽宁的虎山长城,而延边边墙的发现,将长城的最东端向东推进了数百公里。
千年古迹:渤海国的军事防线
延边边墙的建成年代,一度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自上世纪80年代起,学界曾有过高丽王朝修筑、渤海国修筑、渤海国始建东夏国沿用、东夏国修筑等多种说法。直到近年来,延边文保中心对边墙墙体进行解剖,并对水南关、微波站关展开文物挖掘,出土陶器、铁器200余件,才基本确认其始建于渤海古国初期。
延边边墙的发现,为研究渤海国的历史提供了新的线索。渤海国是唐朝时期在东北地区建立的政权,其疆域曾覆盖今天的东北三省和朝鲜半岛北部。延边边墙作为渤海国的军事防线,见证了当时东北地区的政治格局和军事防御体系。
独特的建筑风格:因地制宜的智慧
延边边墙的建筑风格独特,展现了古代东北民族因地制宜的建筑智慧。边墙主要有石筑、土筑和土石混筑三种形式。在延吉近郊的平峰山段,有一段保存完好的石筑边墙,基宽6至8米,高度1.5至2米,依山势蜿蜒,如巨龙盘桓。而其他地段则根据地形和材料的不同,采用了土筑或土石混筑的方式。
这种多样化的建筑方式,体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在山石丰富的地区,就地取材,用石块砌筑;在土壤较多的平原地带,则采用夯土筑墙。这种因地制宜的建筑方式,不仅节省了材料和劳动力,还使边墙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了防御效果。
文化传承:从考古到旅游
延边边墙的发现和保护,也带动了当地的文化传承和旅游业发展。近年来,延边州文广旅局策划推广“延边边墙(平峰山段、清茶馆段)遗址文化寻迹游”旅游线路,将朝鲜族民俗风情、古渤海文化遗迹、“县咖之王”休闲体验相融合,丰富了文旅体验。
在延吉市东兴村,长城保护员朱程权不仅自己在网上发布长城保护知识视频,还为徒步游客做讲解。他说,网友们很专业,不仅能准确说出长城知识,有的还展开对当时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以自己的方式“考古”。
延边边墙的保护和研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在通化县参加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崔若琪,是从英语专业转入考古专业的研究生。她认为,长城的存在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
保护现状:从田野调查到数字化保护
延边边墙的保护工作,始于2010年的那次长城资源调查。当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丁原翔带领团队,用了8个月的时间,通过野外调查皮尺一米一米测量出了边墙的总长度。为了准确测量,调查队每天早上8点背着干粮出发,徒步到天黑,克服了黑熊、野猪、狼、东北虎等野生动物的威胁。
近年来,延边州加大了对边墙的保护力度。图们市博物馆对延边边墙(图们段)进行安全巡查,对保护围栏进行维修加固。延边州文广旅局也对边墙进行了数字化保护,通过航拍影像和三维数据采集,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新的手段。
延边边墙的保护和研究,不仅是一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更是一次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的实践。它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长城的内涵,也让我们更加珍视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