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下浩里:从危旧棚户区到网红打卡地的华丽转身
重庆下浩里:从危旧棚户区到网红打卡地的华丽转身
重庆市南岸区滨江路的下浩里是一条坐落在长江南岸陡壁上的百年老街。曾经,这里因年久失修、基础设施落后而成为危旧棚户区。如今,在市场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下浩里已华丽转身为热门旅游目的地,日均接待游客达1万人次,成为城市更新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典范。
7月28日,游客在龙门浩老街·下浩里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下浩里俯瞰长江,景色壮丽。层层叠叠的石梯台阶见证了这里的"风景好"与"行路难"。虽然100多年前就有比利时等国商人在此留下精美建筑,但到21世纪初,这里已成为"破旧老区"的代名词:交通不便、设施陈旧、住房危险,条件稍好的居民纷纷搬离,只剩下低保人员和困难家庭。
"下雨一身泥,无雨火警频。"南岸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当时的下浩里脏乱差,不少房屋属于C、D级危房,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面对房地产开发和文旅开发两个选择,南岸区最终选择了后者:由政府出面,对原住居民进行住房安置,对下浩里老街整体收购,并聘请专业公司进行保护性开发运营。
7月28日,游客在龙门浩老街·下浩里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东原天澄毅丰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负责老街的规划、设计和运营,完全按市场规律运作。政府则在保护和创新之间划定了红线:不搞大拆大建,保留原貌的同时完善基础设施,既植入现代化设施,又保留老街的乡愁。
南岸区文化旅游委副主任卢佃明介绍,自2016年以来,政府秉持"尊重、保护、传承、创新"理念,运用传统工艺技法,对老街原有85栋房屋建筑进行设施优化,有效还原了辖内建筑和街巷的传统风貌。
7月28日,游客在龙门浩老街·下浩里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如今的下浩里,青砖黛瓦间透着古韵悠长。改造后的老街保留了原有的格局和特色,街道3至5米宽,两旁建筑多为两三层,老青砖、旧灰瓦、青条石等历史元素都被适度保留。
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易梨表示,改造后的下浩里不仅保留了历史的沉淀,更充满文艺气息。飞流直下的瀑布旁,杨柳依依;藤椅边的盖碗茶,满溢着芬芳。
在老街一处支路的梯坎上,有一家名为"YEE艺术杂货"的小店,琳琅满目的艺术品吸引了不少顾客。店主易杰说,他的不少艺术家朋友都在店里寄卖作品,门店开业以来一直保持盈利状态,人流量大的时候单日进店人数超过1000人次。
7月28日,在位于重庆市南岸区的龙门浩老街·下浩里,青年创业者易杰在经营的艺术杂货店内整理货品。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据南岸区商务委副主任刘江勇介绍,改造后的下浩里自2022年11月开街以来,入住商家已达110家,70余栋建筑中,招商率超过9成,整体出租率达90%。
7月28日,在龙门浩老街·下浩里,青年创业者曾进在她主理的方舟遗留物·标本工作室内制作标本。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下浩里老街的成功新生说明,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才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实现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才能持续推动城市发展、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有机融合,实现原住居民、当地政府、开发商的多赢。
8月2日拍摄的龙门浩老街·下浩里夜景。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