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总局整治AI“魔改”视频,涉侵权将被清理
广电总局整治AI“魔改”视频,涉侵权将被清理
“华妃娘娘骑着摩托车扬长而去,甄嬛手持冲锋枪与敌人对峙,林黛玉摇身一变成为武打高手……”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正是近期在短视频平台走红的AI“魔改”视频。然而,这类恶搞经典的行为已经引起了监管部门的注意。
AI改编引发争议
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短视频平台上涌现了大量对经典影视剧的“魔改”作品。在这些视频中,《甄嬛传》被改编成“枪战片”,《红楼梦》变成了“武打戏”,甚至连孙悟空也骑上了摩托车。虽然这些创意十足的改编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但同时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监管部门出手整治
面对AI“魔改”视频的泛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于12月8日发布了《管理提示(AI魔改)》。该提示指出,这些“魔改”视频为博取流量,毫无边界地亵渎经典IP,严重冲击了传统文化认知,与原著精神内核相悖,且涉嫌构成侵权行为。
观众态度:娱乐与担忧并存
尽管监管部门态度坚决,但AI改编视频在观众中却有着不低的人气。在抖音平台上,#甄嬛传#的话题播放次数已经达到了上千亿次。许多网友对这种新颖的创作形式表示欢迎,认为它为经典作品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也有人担忧,过度的恶搞可能会扭曲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平台的两难境地
对于短视频平台来说,AI改编内容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这些创意视频能够吸引大量流量,为平台带来可观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平台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监管压力。根据[[7]]的报道,虽然各大平台已经积极响应监管要求,清理了大量违规内容,但仍有不少用户通过各种方式规避审查,继续上传AI“魔改”视频。
法律边界何在?
AI“魔改”视频的盛行,也引发了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讨论。国家“双千计划”法学专家、芙蓉律师事务所主任陈平凡指出,这类行为实质上是未经许可的改编,侵犯了原作品的改编权。此外,如果未经演员同意使用其肖像进行“魔改”,还可能构成对演员肖像权的侵犯。
未来何去何从?
面对AI技术带来的挑战,如何在鼓励创新与保护传统文化之间找到平衡,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专家建议,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力度,对明显违背公共伦理与法律法规的内容进行更严格的清理。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用户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理解版权问题,合法合规地使用AI工具进行创作。
AI“魔改”视频的出现,无疑为影视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正如广电总局在管理提示中所强调的,任何创新都必须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技术与文化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