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老手艺新织法,非遗传承人周红用毛线“勾勒”精彩世界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47:3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老手艺新织法,非遗传承人周红用毛线“勾勒”精彩世界

非遗钩织技艺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传统手工技艺,虽工具简单、用料单一,但在百余年的传承中,形成了30多种基本针法和上千种花样,而且利用针法的不同组合创作出的作品也日趋丰富。任城区非遗手工钩织技艺传承人周红与钩针编织结缘60年,在她手中,简单的毛线仿佛有了鲜活的生命,从构图选料到挑针运线,再巧妙融合钩、绣、编、织技法,同时注入现代美学元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钩织工艺。

巧手钩织:女工队伍日益壮大

12月初,泛黄的树叶铺满地面,娇艳的花瓣只能明年春天再见。走在街头巷尾,扑面而来的寒意让人不禁紧了紧领口。而在位于任城区阜桥街道粉莲街社区党群事业中心的一间工作室内,却是另一番景象。五颜六色的花朵充盈着屋内的每个角落,偶尔有圆滚滚的小蜜蜂“穿梭”于其间。正对门口的案子上,花瓶内的荷花娇艳欲滴,微卷油绿的荷叶更像是在倾诉着对夏天的“不舍”。

细看之下才发现,屋内无论是向日葵、玫瑰、荷花、郁金香,还是橱柜上一盘盘水饺、一盘盘果蔬,都是用毛线钩织而成。“除了真食物之外,钩织技艺几乎可以创作出你想要的任何东西。”周红笑着说。此时她正和工作室的几位女工一起整理着满墙的花朵作品。“这些都是从电商平台上下单的,我们做好之后统一发货。”

从过去单纯在社区做公益,定期向居民传递钩织技艺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到如今在各街道、社区带徒弟、教学生,周红的这支钩织队伍越来越壮大。“今年,在阜桥街道的支持下,团队对接了多个电商企业,我们则在线上给钩织女工们根据需求下订单,有时间、有精力的接单,然后我们统一收购后,再向下单企业发货。”周红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参与到这项业务的钩织女工达数千人,许多赋闲在家的女性居民都乐于参与进来。

大胆创新:钩织种类更加丰富

钩织技艺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手工技艺,在漫长的岁月传承中,也形成了30多种基本针法和上千种花样,而且利用针法的不同组合创作的作品也日趋丰富。

已年过六旬的周红,笑言自己学习传承钩织技艺足有60年之久。原来,幼时的她作为军人子女,随军在部队大院里长大,“当时大院里有位军属非常擅长钩织。”在钩织技艺的传承脉络中,江南、广东地区曾十分盛行,且技艺精湛、多样,“那位军属就是从他父亲那里学会的钩织技艺。”

因为看到年幼的周红手指灵巧,便提出教她学习钩织技艺。周红回忆说,当时家人都很支持,那时主要钩些桌布、盖布等实用的生活用品。直到上世纪90年代,热爱摄影的父亲时常拍些好看的花鸟风景洗成照片带回家,建议她可以尝试钩织花草,不仅提升技艺,也增加钩织产品的种类。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本就对钩织技艺烂熟于心的周红,只是稍加尝试和改进,就钩出了立体的花朵,再增加些其他颜色的线材,花朵则变成了彩色,"‘平面织’也就演变成了‘立体织’。"就这样,周红的钩织之路变得一发不可收拾。退休后的她更是潜心研究,不仅查阅史料了解钩织技艺的演变历史,而且反复琢磨技艺丰富可以钩织的种类。

与时俱进:传承弘扬非遗技艺

为弘扬传承非遗技艺,周红积极参与到市、区级的文化活动中,为居民授课,丰富居民们的文化生活,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生活中也能大放异彩。

在周红看来,进社区、进学校,可以让更多人了解非遗、喜欢非遗、学习非遗,可以培养更多的传承人,也能让更多人感受到钩织技艺的乐趣。她还被邀请到省残联为残疾人授课,通过传授残疾人一技之长,从而增加他们的生活收入。“菏泽的一位残疾人,在省里跟着我学习了一个星期,如今不仅能把钩织的作品进行销售,还正在积极申报当地的非遗传承人。”说到这里,周红的语气中满是欣慰。

也正是这漫长的传承探索,让阜桥街道和周红都有了把钩织产品推向市场,通过产品销售反哺技艺传承的思路。周红说,今年9月份她和团队尝试钩织了《论语》书样的挂件,"我们正在积极推出定制化的钩织文创产品。"

因为钩织的果蔬挂件小巧可爱又很生动,前段时间济宁本地一家大型的水果批发企业也主动找上门来,表示希望能够开展合作,在他们的高端水果礼盒里置入相对应的水果挂件或玩偶。“非遗技艺要想传承下去,自然离不开生存的空间,这些合作对我们而言都是机遇,我们会牢牢把握住,不仅要把钩织技艺发扬光大,也要通过创新让这项手艺更加适应与时俱进、紧跟潮流。”周红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