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国家图书馆启动古籍修复二期项目,科技助力20册珍本重获新生

创作时间:
2025-01-22 00:54:4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国家图书馆启动古籍修复二期项目,科技助力20册珍本重获新生

在数字化时代,古籍修复这门传统手艺正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为珍贵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生机。国家图书馆的古籍修复项目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在国家图书馆文献修复室,一项为期一年、总计20册件的古籍修复项目正在紧张进行中。修复师们正对包括元大德三山郡庠刻本《通志》、北京版藏文《大藏经•甘珠尔》以及舆图、金石拓本等重要藏品进行实验性修复。

这是继《永乐大典》“湖”字册等70册件国图馆藏珍贵古籍修复工作完成后,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字节跳动共同发起的“古籍保护与利用公益项目”资助的又一重要修复项目。8月23日下午,“古籍保护与利用公益项目”二期启动仪式在国家图书馆举行。


“古籍保护与利用公益项目”二期启动仪式

边研究边修复,不断提升古籍修复的层次

在文献修复室,一册散开的《大藏经•甘珠尔》摆在巨大的长桌上,发霉的书叶尽管已经过初步清理,但仍可见一些顽固的霉变。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组长胡泊介绍,这部《大藏经》属于最严重的一级破损状况,包括霉变、装饰材料不同程度的受损,褪色。“我们首先把表面上浮着的黑霉进行初步清理,深层的黑霉,我们会上一些药剂,然后配合精密的仪器进行深度清理。对破损的材料,首先检测它的纤维成分、所用染料,还会摸索原本的装帧工艺,再结合监测数据进行修复。”


正在修复中的《大藏经•甘珠尔》

在另一个工作案上,一册完全散叶状态的《通志》,也呈现着严重破损的状态。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副组长宋晶介绍,这一册《通志》除了严重的霉变,同时还因为微生物病害,导致书叶纸质受到影响,发生絮化,修复难度较大。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文献修复组副组长宋晶在修复《通志》

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陈红彦表示,此次修复的20册件古籍中,很多都带有探索性质。例如,北京版藏文《大藏经•甘珠尔》的修复将为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修复提供重要借鉴。此外,此次修复的《通志》、金石拓片等古籍,都是专家们急需研究的对象。通过科技的注入,年轻修复师们掌握了相关知识,能够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研究,让修复成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从而提升了整个古籍修复的层次。

面向全国征集古籍修复项目,文澜阁《四库全书》等将获修复

“古籍保护与利用公益项目”于2021年6月启动,第一期项目中,国家图书馆等10家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修复了104册件珍贵古籍,包括《永乐大典》“湖”字册、《瀛环志略》《西夏文大藏经扉画》以及黄河舆图绘本、样式雷图档、碑帖拓本等。修复师们积极开展科学分析、材料研发、模拟实验,通过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推进了古籍修复的科学化发展。


修复后的《永乐大典》“湖”字册(资料图)

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陈樱介绍,二期项目将进一步扩大支持范围,面向全国征集古籍修复项目,同时,项目还将支持民族文字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并将围绕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活化与利用等内容发起公募项目,培养和吸引更多人参与古籍保护与修复。

据统计,全国共有29家古籍收藏单位参与申报地方古籍修复项目。经专家评审,首都图书馆藏《皇朝礼器图》、浙江图书馆藏文澜阁《四库全书》、南京图书馆藏顾炎武稿本《天下郡国利病书》、陕西省图书馆藏宋刻元补明递修本《碛砂藏》、四川省图书馆藏明洪武年间开雕的《洪武南藏》等珍贵典籍,计划纳入此次修复支持范围。这些珍贵典籍将在修复师的妙手中焕发新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