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长臂猿种群恢复至42只,中国特有物种保护见成效
海南长臂猿种群恢复至42只,中国特有物种保护见成效
凌晨5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尖峰岭片区的晨曦尚未破晓,静谧的森林中传来一阵清亮的鸣叫声。这是海南长臂猿新的一天的开始,它们用高亢婉转的歌声宣示着领地,也拉开了我们探索这一珍稀物种隐秘世界的大幕。
中国特有物种的生存现状
海南长臂猿是海南热带雨林的“旗舰”物种,也是世界上最珍稀的灵长类动物之一。目前,全球仅存约42只,全部分布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内。作为中国特有物种,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状况直接反映了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水平。
神秘的树栖生活
海南长臂猿过着典型的小群体树栖生活,日出而醒,日落而息。每天清晨6点左右,雄性长臂猿会发出清亮的鸣叫声,随后引发其他成员集体共鸣。这种鸣唱不仅是一种宣示领地的方式,也是家庭成员之间联络感情的重要手段。它们的叫声能传到几公里之外,成为热带雨林中最具标志性的声音之一。
海南长臂猿一生几乎不下地,以荡臂式在树冠层自由穿梭。它们主要以植物果实为食,偶尔也会捕食昆虫和鸟蛋。有趣的是,监测队员曾发现海南长臂猿尝试改善伙食,却因掏蜂窝而被蜇伤的趣事。这种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也使得它们对栖息地的变化极为敏感。
生存威胁与保护挑战
然而,这位雨林中的“歌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历史上,由于栖息地丧失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海南长臂猿的数量急剧下降。2003年,首次拉网式大调查显示,海南长臂猿仅存2群13只,濒临灭绝的边缘。
为了拯救这一珍稀物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在尖峰岭片区,科研人员布设了数百台红外线热感应触发相机和19个实时视频监控探头,实现了对海南长臂猿活动的全天候监测。同时,针对栖息地破碎化的问题,管理局在公路、河流等阻隔地带建立了28处绳索廊道,帮助海南长臂猿在不同栖息地之间自由移动。
保护成效与未来展望
经过持续不断的保护努力,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数量已从2003年的2群13只恢复至现在的7群42只,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科学管理和保护团队的辛勤付出。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副局长钟育飞表示:“为了扩大海南长臂猿的栖息地,我们补植了大量海南长臂猿喜食的乡土树种,如高山榕、重阳木等,并通过自然恢复和人工辅助修复相结合的方式,已修复栖息地4600多亩。”
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工作不仅关乎一个物种的存续,更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雨林中的“歌王”将会在未来的森林中继续自由地歌唱,为这片热带雨林带来更多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