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石林猪:揭秘4300万年前的古猪兽之谜
周氏石林猪:揭秘4300万年前的古猪兽之谜
近日,中国科学家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发现了一种4300万年前的古生物新物种——周氏石林猪。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国南方双锥兽类化石记录的空白,还为理解偶蹄类动物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什么是双锥兽类?
双锥兽类(Dichobunoid)是偶蹄类动物演化的初始阶段,现生偶蹄类各冠群均是由双锥兽类演化而来。它们广泛分布于始新世的欧亚大陆和北美,是这些地域始新世动物群中的重要成员。亚洲南部是多个重要偶蹄类的起源区域,包括猪型类(猪、西貒)、弯齿类(石炭兽、河马),以及鲸类均起源于早至中始新世的东南亚和南亚。
周氏石林猪的发现
周氏石林猪(Shilinhyus chowi)的化石发现于云南石林路美邑组,时代为中始新世晚期,即沙拉木仑期。种名献给最初在该地区开展工作,并对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做出巨大贡献的周明镇院士。化石材料为一段带有p4-m2齿列的下颌。
形态特征
周氏石林猪颊齿在双锥兽类中比较进步,颊齿偏向新月型齿,与早期的石炭兽类以及骈足类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仍然保留有一些双锥兽类保守的形态学特征。
演化关系
研究通过广泛的对比,认为周氏石林猪与报道于缅甸中始新世的拉氏邦唐猪(Pakkokuhyus lahirii)形态上最为接近,两者可能都起源于中始新世伊尔丁曼哈期中国北方的戈壁猪(Gobiohyus)。这一发现否定了之前认为戈壁猪属于北美沼猪科(Helohyidae)的论断,认为戈壁猪、邦唐猪和石林猪可能组成了一个独立的支系,它们在比石炭兽超科(包括欧洲的猪河马科(Choeropotamidae)和无防兽科(Anoplotheriidae)等)更基干的位置上分化出来,因此代表了偶蹄类演化中的重要一环。
此外,研究还讨论了具有争议的,报道于山西垣曲盆地的垣曲“戈壁猪”(“Gobiohyus”yuanchuensis),认为垣曲“戈壁猪”并不属于戈壁猪,其形态与拉氏邦唐猪更加接近,但并没有对其归属做出最终论断。
科学意义
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南方双锥兽类化石记录的空白,对探讨部分偶蹄类冠群的起源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偶蹄目是脊索动物门哺乳纲中的一目,由中到大型的有蹄动物组成。偶蹄目动物的四肢均具偶数的趾,其大小近乎相等,围绕由高度发达的第三和第四趾构成的主轴排列,并由这两趾之上的肢轴支撑身体;第二和第五趾退化,小而朝后;一些种在额骨上生长洞角或鹿角,犬齿在大多数长角的种中退化,而在无角的种中则高度发达;具有睑腺或其他外分泌腺是本目的共同特征;骨骼特征包括踝部的距骨具有两个滑轮形的表面,具有的弹性韧带使其行走灵活快速。现代分子学分析偶蹄类与鲸类亲缘很近,因而有些分类系统把它们与鲸类合并到同一目(鲸蹄目)中。偶蹄目广泛分布于除澳洲、新西兰及南极州外的世界各地。本目为陆栖兽类,多数群居,除了少数为杂食性以外,多为植食性,奔跑迅速,营社会性生活。偶蹄目可能起源于一种早已灭绝的古老有蹄类——踝节类,最早的偶蹄动物发现在早始新世。在始新世早期之后的岁月里,偶蹄动物分化出了分为古齿亚目、弯齿亚目、猪亚目、骈足亚目和反刍亚目五大类群的种类繁多的庞大家族。偶蹄目动物除肉可食用外,有些种类还是名贵的药材,毛皮是制革及皮衣的佳品;亦可饲养于公园供观赏,有的种类还可驯后供座乘及驮物品等。多数已列为保护动物,应加强保护。
这一重要发现由多家科研机构联合完成,包括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动物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及云南大学。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古生物学期刊《远古世界》(Palaeoworld)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世骐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动物博物馆研究员吉学平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云南省整合人类学重点实验室的资助。